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解读0416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解读0416
立法调研:赴浙江、江西等省听取了基层的
意见;赴日本、韩国开展立法调研借鉴国外先
进立法经验和成功做法。
公众征求意见:在国务院法制办网站上公开 征求意见。截止到2009年1月底,收到社会公 众反馈的意见106条、19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和 27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反馈的意见81条。
中国气象局
部委协调:国务院法制办在充分听取各方面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 划(2009-202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 国气象局联合下发 国务院批准 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 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项 规划
中国气象局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温家宝总理签发国务院第570号令 ——2010年4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国务院第一个关于气象灾害防御的行政法规
中国气象局
二是明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规划的效力。 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评估的基 础上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要 求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第十条至第十三条)
三是规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影响,编 制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规范了应急预案的内容。 (第十五条、第十六条)
三是加强灾害信息传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 当在人口密集区域和气象灾害易发区建立灾害性天气警报、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接收和播发设施。(第三十二条第一 款)
中国气象局
(三)规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处臵工作(3)
积极有效的应急处臵是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条例》对此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规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解除。规定有关地方 人民政府或者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 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标准,及时作出启动预案的决 定;根据灾害性天气发展趋势以及灾情发展情况,适时调 整灾害级别或者解除应急措施。(第三十四条、第四十一 条)
防 雷 减 灾 管 理 办 法
施 放 气 球 管 理 办 法
防 雷 工 程 专 业 资 质 管 理 办 法
防雷 装置 设计 审核 和竣 工验 收规 定
气 象 行 业 管 理 若 干 规 定
涉 外 气 象 探 测 和 资 料 管 理 办 法
气 象 行 政 许 可 实 施 办 法 及 修
气象 专用 技术 装备 使用 许可 管理 办法
——参照:《防洪法》、《防震减灾法》、《防沙治沙法》、 《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 ——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 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 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与《国家气象灾害 防御规划》(2009-2020年)、《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 案》制定同时进行)
各负其责、大力配合的结果(中国气象局职能司)
前期探索、鼎力协助的结果(各级政府、各省气象局) 有胆有谋、辛勤努力的结果(起草小组)
中国气象局
三、为什么说《条例》颁布实施很有意义?
(一)适应了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几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象灾害越发 呈现出突发性强、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局部地 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强暴雨、强台风等极端性天气明显 增多。 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给我国 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意见的基础上,6次召开部门协调会,经与民政
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
通运输部等部门反复研究、协调、修改。
法制办主任会议审议: 2009年7月13日经 法制办主任会议审议通过,形成了《气象灾害 防御条例(草案)》
中国气象局
4、立法需要着力协调甚至多方博弈
五力缺一不可
高度关心、积极支持的结果(国务院法制办、有关部门) 身体力行、主动协调的结果(中国气象局党组)
中国气象局
(三)适应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特点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 制的需要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在政府 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下,通过多部门密切协作,全社 会共同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因此,有必要总结多年来气象灾害防御的经验,建立政府 统一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通过制定条例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公 众在气象灾害防御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加强农村等基 层的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中国气象局
主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比例图
气象灾害 71%
其他灾害 8%
农林牧生 物灾害 6%
海洋灾害 7%
地震灾害 8%
中国气象局
(二)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改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需要
一是在气象灾害预防方面,亟须加强防御能力建设,完善不同 种类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 二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需要进一步整合气象监测信息 网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尤其是对极端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 力。 三是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宽信 息发布渠道和覆盖面,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为人民群众有 效避险提供保障。 四是在气象灾害应急处臵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规范应急处臵活动,确保应急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地方的立法实践对立法思路有所帮助:山西、内蒙、黑龙 江、山东、江苏、贵州、安徽、四川、重庆、福建、河南、 广西、甘肃、安徽、西藏等15个省(区、市)已经制定了气 象灾害防御的地方性条例或地方政府规章。
中国气象局
2、立法要有依据
——根据:《气象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等有关
部门“三定”规定
一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整合气象监测信息资源。 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移动气象灾害 监测设施建设,做好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 加强灾害易发区的监测工作,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制 度。(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
中国气象局
二是规范预报、预警行为。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 气象台站向社会统一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 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国务院气象主 管机构规定。(第三十条)
中国气象局
(四)适应了完善自然灾害防御法律体系、实现依法防御气 象灾害的需要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较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防灾减 灾工作,先后制定了气象法、防洪法、抗旱条例、人工影 响天气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 对规范气象工作、防御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和次生灾害,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对暴雨雪、雷电、大雾等气象灾害的防御还缺 乏专门的具体规范,有必要针对不同气象灾害发生、发展 的特点,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立法规范气象灾害的 预防、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工作。
中国气象局
(四)建立政府领导、社会共同参与的灾害防御机制(3)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灾害防御机制是做好气象 灾害应对工作的组织保障,《条例》对此作了以下规定:
八、为什么说《条例》出台后工作会更加繁重?
中国气象局
一、《条例》与《预案》、《规划》有什么不同?
中国气象局
政策法规司
中国气象局
Department of Policy and Regulations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国办函 国务院同意 气象防灾减灾第一个国家 级应急预案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
3、立法要有程序
启动《条例》立法程序。2004年4月,原预测减灾
司开始组织起草文本,年底提交局办公会审议。局
办公会决定由法规司牵头,启动《条例》立法程序。
确定工作方案。2005年3月初,起草立法工作方
案并报局,经批准确定了起草小组和工作进度安排。 征求部门内意见。2005年上半年,印发征求各省 (区、市)气象局和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征求意见。
中国气象局
首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原则和机制;
确立了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区划制度;
明确了各类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 对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和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作 出了具体规定; 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体系建设制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 设、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雷电灾害防御组织管理制度 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深化; 气象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解读
政策法规处
刘飞
2010年4月19日
一、《条例》与《预案》、《规划》有什么不同? 二、 为什么说《条例》出台很不容易? 三、 为什么说《条例》的颁布实施很有意义? 四、《条例》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五、《条例》有哪些突破和深化? 六、《条例》制定了哪些主要法律制度? 七、《条例》中防雷条款的释义
二、为什么说《条例》出台很不容易?
中国气象局
1、立法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在自然灾害防御方面,已经有了《防洪法》、 《防震减灾
法》 、《气象法》、《防沙治沙法》、《抗旱条例》、
《防汛条例》等重要法律和行政法规; ——《气象法》已经实施10年,《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已
经实施8年,气象依法行政积累了经验,也奠定了基础;
中国气象局
气象法
(2000)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 (2002)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气 行 象 政 行 处 政 罚 复 办 议 法 办 及 法 修 中国气象局 订
气 象 资 料 共 享 管 理 办 法
气 象 预 报 发 布 与 刊 播 管 理 办 法
气 象 探 测 环 境 和 设 施 保 护 办 法
气象 灾害 预警 信号 发布 与传 播办 法
气 候 可 行 性 论 证 管 理 办 法
地 方 政 府 规 章
59
部
四、《条例》涉及到哪些重要内容?
6章48条: (一)总则 (二)预防 (三)监测、预报和预警 (四)应急处臵 (五)法律责任 (六)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