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3-
占世界总量的 34%,单位面积使用量高出美国一倍以上③。包产到户的早期,化肥施用以氮 肥为主,为了增产,农民逐年增加磷肥和钾肥的使用量,后两者化肥对土壤的负面作用要远 远大于氮肥,结果又导致土壤退化。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目前已经处于边际报酬极低的 状态,难以支撑粮食的继续增产。 2.1.2 科技进步投入不足
肥使用量;MARCH 农机总动力;ε 为误差项,反映科技进步等未明确引进模型中而影响粮
食生产的因素对粮食产出的综合影响;a1、a2、a3 、a4、a5 、a6、a7为待估计的模型参数。 根据 1978-2003 年相应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 OLS 方法对(1)式进行回归。回归结
果中劳动者人数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而且具有错误的符号,说明农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对
中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我国粮食供给总量不足,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 徘徊不前。1978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一状况有了根本改观。在 1978-1984 年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粮食产出高速增长,1984 年产量达到 4023 亿㎏。1998 年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 5122.95 亿㎏。1998 年以后,粮食生产出现超常性波动, 2000 年产量比上年减少 462 亿㎏,减幅为 9.1%;2001 年又比上年减产 95.60 亿㎏,2002 年粮食生产增加 1%;2003 年减到 4306.7 亿㎏,减少了 820.95 亿㎏,下降了 16%,五年 累计减少 2528.2 亿㎏。1998 年人均粮食达到 411 ㎏, 2003 年降到 333 ㎏,仅相当于上个 世纪 80 年代初的水平,粮食生产波动较大。
由于近几年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当 2003 年秋季和 2004 年春季的粮价又开始上涨时,粮 食安全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政府出台了支持粮食生产的若干 政策。包括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在粮食主产区开展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全国 范围内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大良种补贴力度、稳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重要粮食 品种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等等。①2004 年粮食总产量 4695 亿㎏,比上 年增产 388 亿㎏,增长 9.0%;粮食单产 308 ㎏/亩,比上年增长 6.6%。粮食单产和当年粮 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②。虽然 2004 年粮食生产遏制了连续五年下滑的局面,实现了 历史性的转折,但也只是恢复性增长,并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没有从 根本上得到解决。从长期来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决定粮食安全水平的物质基础。因此研 究粮食安全,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评估,以找 出支撑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建立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机制。
1985-2003
0.00
1.65
-0.41
-0.34
0.22
(0.00) (146.20) (-36.31) (-29.70) (19.81)
1978-2003
0.24
1.91
-0.54
-0.31
0.37
(14.33) (113.73) (-32.00) (-18.22) (22.16)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各因素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
-1-
生产技术水平、科技服务能力、耕地保护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 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 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
我们参考林毅夫(1994)、朱希刚(1998)的方法,建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模 型如下:
2.中国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影响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看,中国粮食产出增长得益于制度、技术、化肥投 入的贡献,自然灾害和耕地面积减少是我国粮食产出增长的负面因素。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支撑基础十分脆弱,导致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稳定,从而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脆弱 性。
2.1 粮食安全物质基础的脆弱性分析
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锐减。1996-2003 年间,我国耕地 面积从 19.51 亿亩降至 18.51 亿亩,7 年减少了 1 亿亩,每年平均减少 1428 万亩。在减少 的 1 亿亩耕地中,生态退耕占 62%,农业结构调整占 18%,建设用地占 14%,灾害损毁占 6%。⑤同时,新增耕地质量差,占用的多是好地、熟地,补充的多是边缘地、劣地、生地, 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在下降。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 1.44 亩,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45%。全 国已有 600 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 0.8 亩的警戒线,1/3 的省区市人均 耕地不足 1 亩。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今后一个相 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耕地占用压力,耕地减少是难以避免的。除耕地面积的 大量流失外,造成播种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就是来自粮食价格的信号,粮食价格低迷直接造 成种粮收益的降低,农民或者改变种植结构,或者索性撂荒,致使粮食播种面积大幅下降。 2.1.4 粮食生产抗灾能力较弱
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用全部农业劳动者人数来度量粮食
生产中的劳动投入,但由于无法获得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者人数,我们现在只能接受这个结
果。农机总动力的系数估计值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上也不显著,并且也具有错误的符号。这
样我们可以把劳动者人数、农机总动力从模型中剔除出去,再次进行回归的结果如下: 表 1 中国粮食生产函数回归结果
0.0000
R2=0.9849 D-W=1.4486 F=221.9490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水平较高,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具有预 期的符号,而且都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1.2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以及 1978-2003 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我们分三个时期对中国粮食产量 的增长来源进行了定量分析,表 2 列出了 1978-2003、1978-1984 和 1985-2003 年中国粮
1.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
1.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所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 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包括政策保障能力、
①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 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后的隐忧——2005 年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z],2005-1-7。 ②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粮食增产净出口扩大 共推 2004 年GDP增速回升》,财经时报[N],2005-1-29。
+a
3
log
LABOR
+
a4
a5
DISA
+
a5
log
LAND
(1)
式中, A常数项;Q为粮食产量;DUM 为引进的虚拟变量,以反映不同时期粮食生产技
术条件的变化,1984 年以前取值为 0,1984 年和 1984 年以后取值为 1;HRS 为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的百分比; LABOR 为农业劳动者人数, e a2HRS LABOR 代表劳动的 有效投入; DISA 为成灾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 LAND 为粮食播种面积;FERT 为化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彭国川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兰州 (730000)
摘 要:本文定量分析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中国粮食综合能力的提高得益 于制度、技术、化肥投入的贡献,自然灾害和耕地面积减少是其不利因素。当前中国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的支撑基础十分脆弱,从而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脆弱性。促进中国粮食安全, 必须从提高粮食生产政策支撑能力、科技服务能力、耕地保护能力以及抗灾能力等方面入手,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关键词: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
Q = Aea1DUM (ea2 HRS LABOR)a3 (ea4 DISALAND)a5 FERT a6 MARCH a7 eε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适合于计量经济分析的回归方程:
log Q = log A + + a6 log FERT
a1DUM + a2a3HRS + a7 log MARCH + ε
解释变量
系数估计值 t 统计量值 精确显著性水平
常数项
-8.2494
-1.7347
0.1009
虚拟变量
0.0685
3.3217
0.004
制度变量
0.0895
2.331
0.0323
受灾比例
-0.5887
-3.8871
0.001
播种面积
1.4147
3.4384
0.0031
化肥使用量
0.3117
-14.1315
2.1.1 化肥投入作用边际递减 化肥投入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增长的主要支撑,但是,化肥投入增加对粮食增产的作用
已经接近极限。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化肥投入作用遵循边际递减规律。即使为了 维持大致相同的产量,农民也不得不逐年投入更多的化肥。1984 年粮食比 1978 年增长了 1 亿吨,化肥投入增加了 96%,1998 年粮食比 1984 年增产 1 亿吨,但是化肥使用量比 1978 年增加 362%。为了增产,农民在氮肥之外也大量投入磷肥和钾肥,1997 年中国化肥使用量
就长期而言,科技进步是粮食增长的根本因素。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业科 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管理体制 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拉大。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有所减 弱,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活力减退,致使主要农业科学技术入户率不到 40%。根据农业部的 统计数据④,2003 年底我国县乡两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 15.1 万个,有农技推广人员 100.78 万人。而 2004 年对全国 100 个县的监测表明,农技人员减少了 12%,其中乡镇农技人员减 少 15%。而就在不断流失的农技推广队伍中,真正能从事农技推广的少之又少。根据一项 抽样调查显示,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约 90%左右的乡镇农技人员放弃农业技术推广服 务,转而从事化肥、农药等农资的经营创收。 2.1.3 耕地面积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