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2004年12月说明《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课题调研是根据闽农区划[2004]15号文件精神,在省农业资源区划办的统一部署和业务指导下进行的。

在市农办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我们组织了开展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一是和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水利局、土地局、气象局、统计局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研讨、分析市农业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

二是与县区划办配合,下乡到部分有关县、镇、村实地调查,了解适时情况。

我们还得益于市农办安排的课题《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本课题提供了大量现成的数据。

这次课题时间紧、涉及面广、任务重,我们能够如期完成,首先与市农办的领导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其次要感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协作,顺利快速完成前期业数据资料分析。

另外还要感市粮食局有关同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粮食供求、储备、流通等情况。

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该评价中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市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2004年12月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前言中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粮食生产资源稀缺。

中国粮食白皮书确定的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基本自给,并适度依靠国际市场。

而粮食自给的基础是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因此,着力落实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维护我们的生命线,已成为中国21世纪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加快,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需缺口将不可避免地增大;加上我国连续4年粮食减产,粮油价格普遍上涨,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十分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被频繁提出。

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的有机结合,形成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确保粮食安全这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市农业资源其紧,加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日益受到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竞争,部分耕地非农业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几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约3万亩,人地剪刀差更趋尖锐;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也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

以2003年为例,耕地200.66万亩,较1999年减少12.18万亩,总人口604.86万人,人均0.33亩,粮食总产量108.62万吨(粮食总需求240.0万吨),缺口达131.4万吨,粮食自给率才45.26%;根据粮食部门统计,2003年本市粮食收购6.38万吨仅为99年收购(99万吨)的6.4%。

各级各部门围绕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许多对策和措施,使粮食问题逐步得到应有的重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强做大省会中心城市”重要的战略任务。

1、农业资源基本概况位于省东部,地处闽江下游,背山面海,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7′~120°31′之间,东临东海和海峡,与省隔海相望,西接、尤溪、德化,北连古田、、霞浦,南接、仙游。

全境东西宽约154公里,南北长150公里,土地总面积12040.8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上,各种构造体系在本市交汇、各向断裂交叉穿插,故境地形地貌复杂。

本市的地貌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状特征,并成半环状分布。

地势渐次从西、西北向东、东南成阶梯状下降。

地跨中、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光照适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

优越的气候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

另外由于地形地貌因素影响,使得各气象因子分布存在着较为明显得水平和垂直的差异。

全市土地总面积1795.2万亩,其中:耕地200.66万亩(水田142.98万亩,旱地57.6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1.18%;园地82.28万亩,占4.58%;林地1158.4万亩,占64.53%;居民点及厂矿用地76.13万亩,占4.22%;交通用地42万亩,占2.34%;水域面积53万亩,占2.95%;未利用土地12万亩,占0.06%。

全市人均耕地0.33亩,比1995年人均耕地0.39亩下降了0.06亩,大大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0.8亩危险线。

本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

闽江从闽清县雄江镇入境贯穿本市,东流出海。

大樟溪、梅溪、古田溪、安仁溪、大目溪本市分别从境不同地方注入闽江。

敖江流经罗源、连江由晓沃乡汇入东海;龙江流经福清市于镇入海;中房溪流经罗源县入海。

综上,本市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并直接受降水制约,其时空分布相同于降水状况。

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植被覆盖、河流分布、蒸发量不均等造成水资源分布相差很大。

2、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与评价2.1、耕地资源2.1.1、耕地资源数量统计99~03年间,全市新增耕地0.8905万亩,其中:开荒、围垦造地0.3550万亩,占新增耕地的39.86%;平整土地增加面积0.2472万亩,占27.76%;退果、林、渔还耕0.2883万亩,占32.38%。

全市占用耕地12.91万亩,其中国家建设占用耕地为主要因素,共占用耕地6.48万亩,占总占用量的50.19%;乡村集体建设占用耕地2.24万亩,占17.35%;农民个人住房占用耕地0.83万亩,占6.43%;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退耕改渔占用耕地等3.36万亩,占26.03%。

综上,我市耕地总量逐年呈净减少 (见表1),2003年年末耕地200.66万亩,比1999年的212.48万亩减少12.18万亩,净减幅为5.56%。

其中水田净减8.94万亩,旱地净减3.24万亩。

全市各县(市)区耕地均减少,净减幅最大的县、(市)区是长乐市(8.4%),其次是福清市(8.3%)。

表1. 99~03年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万亩年份实有耕地新增耕地减少耕地净增减耕地净增减率1999 212.48 0.10 0.29 -0.192000 209.84 0.32 2.97 -2.64 1.24%2001 206.22 0.07 3.68 -3.61 1.72%2002 203.87 0.25 2.60 -2.35 1.14%2003 200.66 0.16 3.37 -3.51 1.72% 面积是产量的基础,我市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仅0.33亩,耕地资源尤为宝贵,必需珍惜每一寸耕地。

至2010年通过土地整理预计可新增耕地8.6万亩,但部分耕地非农业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

因而我市在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趋势下,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率加快,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更加日趋严重,必需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过度挤占耕地,破坏基本农田,损害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耕地资源数量是今后粮食生产首要的保证。

2.1.2、耕地资源质量评价耕地土壤种类多种多样——全市土壤分9个土类、24个亚类和65个土属68个土种。

主要有:①红壤,是全市分布面积最大的土类,也是低丘旱作的最主要土类,遍及各县,区;②水稻土,面积14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97%,占耕地总面积的71.26%,是我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农业土壤,也是稻谷生产的主要土壤,广泛分布于河谷、滨海平原及中低山丘陵的坡垄谷;③潮土,主要分布在郊区、闽候、永泰、福清的河流中下游冲积物上,有灌溉的地,多已辟为水田而演化为水稻土,有的辟为旱作地,面积6.7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39%。

耕地肥力状况——我市耕地的质地大部分状况良好,轻壤、中壤占耕地总面积的71.6%。

但沙漏和粘重板结的耕地占14%以上,以平潭、福清、闽侯、长乐、闽清等县较多。

土壤酸碱度,旱地pH值为 4.8~6.8,水田 pH值4.8~6.2,耕作层厚度大于15厘米的占 35.6%,以平潭、福清、闽侯长乐、闽清比重大;厚度为10~15厘米的占55.5%,小于10厘米的占8.9%,多分布于闽侯、福清。

我市土壤缺素情况很普遍。

其中缺氮(全氮含量少于0.1%)的79.21万亩,占耕地的39.47%;缺磷(速效磷低于8 ppm)的123.26万亩,占耕地的61.43%,以闽候、罗源、连江、永泰、长乐较严重;缺钾(速效钾低于80ppm )的152.93万亩,占耕地的76.21%,以平潭、闽清、永泰最严重。

全市还有缺乏有机质(含量少于1%)的30.25万亩,占耕地的15.08%。

此外,由于近年来耕作制度不甚合理,轻养重用,使耕地土壤肥力状况渐趋恶化。

全市土壤有潜育化水稻上15.11万亩,粘重板结的32.23万亩。

,水土流失的307万亩(其中主要为非耕地,但对耕地影响极大),冷烂锈毒的12.6万亩,盐渍危害的2.3万亩,砂化的24.9万亩,偏酸的71.28万亩,低洼易涝的10.8万亩,干旱缺水的43.27万亩,成为种植业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因素。

总体上我市耕地中、低产田比重大(见表2),其中(2003年)中产田:100.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03%,低产田:55.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63%;增产潜力较大。

今后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改造中、低产田应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

表2. 市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单位:万亩年份高产田比例中产田比例低产田比例1999 39.52 18.60%112.15 52.78%60.81 28.62%2000 41.02 19.55%109.67 52.26%59.15 28.19%2001 42.33 20.53%105.54 51.18%58.35 28.29%2002 43.11 21.15%104.31 51.16%56.45 27.69%2003 44.81 22.33%100.40 50.03%55.45 27.63%2.2、气候资源我市地处南亚热带北端,中亚热带南端,东南面海,具有显著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

境有鹫峰山脉和戴云山脉斜贯西北,形成自然屏障,起了阻挡或减弱冬季寒潮南侵和截留海洋湿热气团的作用。

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光照适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

全市常年平均气温16~20℃;≥10℃积温4500~6500℃;无霜期335~345天;年日照时数1700~198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4100~4600兆焦耳/平方米;年降雨量900~2100毫米。

优越的气候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

2.2.1、光能资源我市处低纬度,接受太阳辐射量和照射时数较多。

全市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03~114千卡/平方厘米,其中7~8月份量多,有12~15千卡/平方厘米,11月至翌年2月份较少,也有5~7千卡/平方厘米,说明冬季仍能获得相当丰富的热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