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能量转换
一、基本特征
1.詹纳斯绿Janus Green B
一种活体染色剂,专一用于线粒体的染色。
它可以和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结合,从而出现蓝绿色。
2.结构
1)外膜(outer membrane):线粒体最外层所包绕的一层单位膜,厚约5~7nm,光滑平整。
在组成上,外膜的脂质和蛋白质成分各占1/2。
2)内膜向基质折叠形成特定的内部空间内膜(inner membrane)比外膜稍薄,平均厚
4.5nm,也是一层单位膜。
内膜的化学组成中20%是脂类,80%是蛋白质。
(基粒分为头
部、柄部和基片三部分,是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复合体。
基粒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基粒又称ATP合酶复合体)
3)基质为物质氧化代谢提供场所线粒体中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
解、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
还含有线粒体独特的双链环状DNA、核糖体,这些构成了线粒体相对独立的遗传信息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
4)内外膜转位接触点:核编码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通道
3.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
1)线粒体基因的转录
i.线粒体mRNA不含内含子,也很少有非翻译区
ii.每个mRNA5ˊ端的起始密码为AUG(或AUA),起始氨基酸为甲酰甲硫氨酸
iii.线粒体的遗传密码也与核基因不完全相同
iv.UAA的终止密码位于mRNA的3ˊ端。
某些情况下,一个碱基U就是mtDNA体系中的终止密码子
v.线粒体与核密码子编码氨基酸三联体密码有差异
2)线粒体DNA的复制
mtDNA的复制起始点被分成两半,个是在重链上,称为重链复制起始点(O H),位于环的顶部,顺时针合成;一个是在轻链上,称为轻链复制起始点(O L),位于环L的“8点钟”位置,逆时针合成。
D型复制。
mtDNA复制不受细胞周期影响。
4.线粒体靶序列引导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1)核编码蛋白在进入线粒体需要分子伴侣蛋白的协助
线粒体含有4个蛋白质输入的亚区域:
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内膜
膜间隙基质
其中绝大多数线粒体蛋白被输入到基质,少数输入到膜间腔以及插入到内膜和外膜上。
2)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保持非折叠状态
3)分子运动产生的动力协助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布朗棘轮模型
4)多肽链需要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才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
5)线粒体蛋白以类似的机制进入线粒体其他部位
二、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1.细胞呼吸
细胞氧化分解物质获取能量的过程,也称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或细胞氧化(cellular oxidation)。
1)生物氧化特点:
温和环境(37C°中性)
酶催化
逐步释放能量
有机酸脱羧生成CO2
有机物脱氢经呼吸链生成H2O
2)
3)以葡萄糖为例,有氧氧化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
i.葡萄糖在细胞质中进行糖酵解
一分子葡萄糖经过十多步反应,生成2分子丙酮酸,同时脱下2对H交给受
氢体NAD+携带,形成2分子NADH+H+。
净生成2分子ATP。
这种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
ii.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实现
三羧酸循环中,反应物葡萄糖或者脂肪酸会变成乙酰辅酶A,在循环中分解生成最终产物二氧化碳并脱氢,质子将传递给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黄素腺嘌呤(FAD),使之成为NADH + H+和FADH2。
NADH + H+和FADH2会继续在呼吸链中被氧化成NAD+和FAD,并生成水。
TCA循环消耗了3个H2O,
生成1分子的GTP(可转变为1分子的ATP)、
4对H和2分子CO2
脱下的4对H,其中3对以NAD+为受氢体,另1对以FAD为受氢体。
ATP/ADP及NADH/NAD+比值高时均能降低TAC循环的速度。
iii.氧化磷酸化偶联是能量转换的关键
呼吸链和ATP合酶复合体是氧化磷酸化的结构基础,这一传递电子的酶和辅酶体系是由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它
们在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或电子传递呼吸链(electron transport respiratory chain)。
体内两条呼吸链
•N ADH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
•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催化ADP磷酸化而合成ATP实现氧化磷酸化偶联•1分子NADH+H+经过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可以形成3分子ATP;
•1分子FADH2所释放的能量则能够形成2分子ATP
iv.F0F1 ATP合酶
线粒体内膜(包括嵴)上附有许多圆球形基粒。
基粒由头部、柄部和基片3
部分组成。
基粒是将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使ADP磷酸化生
成ATP的关键装置,是由多种多肽构成的复合体,其化学本质是ATP合酶复合
体(原理:化学渗透假说——H+穿膜传递转变为横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质子
梯度驱动结合在内膜上的ATP合酶催化ADP磷酸化合成ATP,即电化学梯度
所包含的能量转换成ATP的化学能)
三、线粒体介导了某些类型的细胞死亡
线粒体是控制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的中心环节之一
细胞死亡前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线粒体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并通过链式反应形成活性氧(ROS)当ROS水平较高时,使得线粒体内膜非特异性通透性孔道(MPTP)开放不仅导致跨膜电位崩溃,也使Cyto c外漏
启动caspase的级联活化,最终由caspase-3启动凋亡
四、线粒体与人类学、医学研究
1.mtDNA突变导致疾病
2.mtDNA用于人种起源研究
3.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尚有争论
1)线粒体是通过分裂方式实现增殖的
2)起源内共生(但仍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