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2020-2021年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二上·会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 .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 . 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C . 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D . 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一下·仙桃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
例如在“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这两则著名的古代神话中,后羿和大禹等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也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古代的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
所以在古代神话中产生了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
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更被看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如嫘祖发明养蚕,仓颉造字等)。
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
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
因此,中国上古神话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
可见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正是中国上古神话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
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
宗教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是极其淡薄的,即使在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它们对文学的影响也主要体现为作家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没有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
例如在唐诗中,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且不说讴歌边塞题材的高适、岑参和关心民间疾苦的白居易、元稹,即使是喜爱刻画鬼神世界的李贺,其实也以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反衬着对美好人间的向往。
又如明清的著名小说以社会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即使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
孙悟空蔑视天庭的统治秩序,即使失败后仍保持着傲骨,对佛祖菩萨也敢嘲弄揶揄。
《西游记》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因为那些妖魔全部都贪婪凶狠,残害百姓,有的还与天上神佛沾亲带故,显然是人间邪恶势力的象征。
(选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是天上的神灵和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如后羿、大禹等。
B .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如发明各种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
C . 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即使是明清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
D . 唐朝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即使是喜爱刻画鬼神世界的李贺,其实也以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反衬着对美好人间的向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人间英雄后羿和大禹,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他们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B . 反映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愿望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C .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都是箭垛式的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
D . 《西游记》中孙悟空蔑视天庭的统治秩序,对佛祖菩萨也敢嘲弄揶揄,反抗神佛失败象征了天上神灵力量强大,对上天一定要敬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希腊神话最鲜明的文化特征在于他们崇拜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天上神灵,这也是其与中国上古神话最大的不同。
B . 中国上古神话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所以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
C . 因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寄托了人民反抗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所以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古代英雄的集体崇拜。
D . 中国古代佛、道二教兴盛之后,宗教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作家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影响和造成文学主题偏离现世的转移。
3. (9分) (2020高二上·潮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广州市以“图书馆之城”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广州市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图书馆事业法规制度体系。
2015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首次在地方立法中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等人均指标,明确了政府投入保障责任,创新了中心馆与总分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规范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行为。
2015年12月颁布的《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对公共图书事业进行了整体设计,计划到2020年,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建成全天候、全方位、多形式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
在“图书馆之城”建设过程中,广州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积极与书店、企业园区、咖啡店、公园、房地产商、教育机构、学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地铁公司等合办分馆,以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力量大投入。
2018年至2019年7月底,社会资金累计投入超过6700万元。
截至今年7月底,广州市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55个,空间资源投入约3.34万平方米。
今年1月至7月,这些分馆接待读者超过80万人次,外借文献超过31万册次,共建共享水平持续提升。
(摘编自《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渐入佳境》,《中国文化报》2019.11.21)材料二:材料三:依次点击“图书-键借阅-送书上门”,填上小区地址,线上支付,只用2分钟,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小杨就成功地从“书香苏州”App上,借到了自己一直想读的《刀锋》。
“通过‘书香苏州’App和线上支付,读者可自主选择想借阅的图书,后台工作人员找书打包后,配送到临近的服务点。
这种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的数字化模式,一方面可以非常便捷地将书籍资源配送给大众;另一方面,还将中青年读者群体激活了。
”苏州市图书馆馆长助理费巍告诉本报,通过网络配送,“上班族”只需要走到附近的服务点,在投递柜处扫一下码,就能拿到借阅的图书,操作简单方便。
苏州市图书馆现藏书500余万册, 2018年图书外借量509.5万册,其中通过网络借阅的数量就达到了106.1万册,全年发送快递包裹数47.87万个,平均每天发送1312个包裹抵达取书点。
据了解,2019年即将建成开放的苏州第二图书馆里,将建有音乐图书馆、苏州文学馆、设计图书馆、数字体验馆等,进一步提升公益性讲座、展览、培训的服务水平,通过文化超市、休闲书吧等服务设施,满足各类人群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自2018 年1月1日起实施以来,以苏州图书馆为代表的地方公共图书馆细化服务规范,呈现出崭新面貌。
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也规定了各级政府及公共图书馆在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责任。
最近10多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迅猛快速,跟发达国家处于并跑水平,24小时图书馆等处于世界领跑水平。
李教授还表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有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基本服务,还需要“美好服务”,“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馆+”等应运而生,设施空间提档升级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实施1年:公共图书馆有了新变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329)(1)下列对苏州市图书馆配送图书流程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 . 点击“书香苏州”APP-填上地址-线上支付-拿到借阅图书B . 点击“书香苏州”APP-后台找书、打包、配送-读者服务点扫码拿书C . 点击“书香苏州”APP-线上支付-后台找书、打包、配送-读者服务点扫码拿书D . 点击“图书-键借阅-送书上门”-线上支付-后台找书打包、配送-读者服务点扫码拿书(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广州市打造“图书馆之城”,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积极规划,多方合作,共建共享,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