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基下复习详解

中基下复习详解

中基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物。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清热药:凡能清泄里热,用以治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成为清热药。

温里药:凡能温里祛寒,以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方剂组成原则: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适当药物及必要剂量组织而成,即依法立方。

一般方剂的结构由“君,臣,佐,使”组成。

君药:是针对主症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其意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症或主病的药物,二是针对主要兼症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症;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八法:为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如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通泄大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一种治法。

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1.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2.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3.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6.相恶:指两药合用后,一药或两药某方面或某几方面治疗效应削弱甚至丧失的配伍关系。

7.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五味:指药物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药味,另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P2561.辛:有发散、行气、活血等方面的作用。

(散、行的作用)2.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补、缓、和)3.酸:有收敛、固涩作用。

4.苦:有清热泻火、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

(泄:通泄、降泄、清泄;燥:燥化水湿)5.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二. 填空题1.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载“365”种药物2.具有苦寒燥湿功效的代表药物——三黄:黄芩,黄连,黄柏3.具有苦温燥湿药物——苍术,厚朴4.回阳救逆的药物——干姜、附子5.治下半身风湿病痛的药物——独活6.治上半身肺胃之热的药物——石膏,知母7.清热凉血的药物(既凉血又滋阴)——生地,玄参8.善治寒痰湿痰症的药物——二陈:陈皮,半夏9.治热盛动风的药物——羚羊角10.四物汤的主治病症——(补血活血)血虚血瘀1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12.六味地黄丸的三补三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为三补;茯苓,泽泻,牡丹皮为三泄13.四神丸主治的病症——阳虚泄泻,又称五更泄泻14.补肾助阳——补骨脂15.甘遂醋炙的目的是为了——解毒;玄胡醋炙的目的是为了——止痛;麻黄蜜炙的目的是——减缓腥散之气,止咳平喘16.四君子汤和理中丸只有一个药物的差别:四君子汤中是茯苓,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中为干姜,主治脾胃虚寒证.三. 选择题1.疏风热,解热毒——银花2.活血补血——当归3.活血凉血——丹皮4.心火亢盛,失眠——朱砂安神丸5.窍闭神昏证——麝香6.止血不留瘀——三七7.解表化湿——藿香8.清胃散配升麻作用——升散郁火9.善治蛔虫——使君子10.紫雪丹——消热开窍,息风止痉11.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茯苓12.甘草,甘遂——相反13.需久煎的——人参14.金银汤热入营血,配丹参的目的——防止热与血结15.通过炮制改变药物功效——煅石膏16.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17.主补脾肺之气——人参18.下焦虚寒之崩漏——艾叶19.大黄治泄痢初起功效——泻下攻积20.桂枝汤主治——风寒表虚证21.善治热食内积——山楂22.善治热淋——车前子23.清肝平肝——石决明24.小柴胡汤中和解少阳的——柴胡,黄芩25.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方剂——银翘散26.善治热病——防己27.活血调经,清热解毒的妇科要药——益母草28.黄疸要药——茵陈29.主治上实下虚之咳喘——苏子降气汤30.活血行气(血中气药)——川芎31.治风痰上扰致头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32.滋养肺胃之阴——沙参33.半夏泄心汤——寒热错杂之痞证34.逍遥散的主治病机——肝郁血虚35.心脾两虚——归脾丸36.风湿内痛——山地参37.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杏仁四. 简答题1.化痰药物为什么要和理气健脾药物配伍?答:治痰症,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外,因“脾为生痰之源”,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标本兼顾。

又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常配理气药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P357)2.中药五味的作用并举例(甘苦)答:五味是指药物所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药味。

甘味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各种虚证的补虚药,如党参、熟地黄;用于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甘草、饴糖等。

苦味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用于火热诸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实热便秘、湿邪壅滞、便秘,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连清热泻火、大黄泻热通便、苍术燥湿、知母泻火存阴。

(P256)3.炮制的目的?答:(1)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2)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使之能更适合病情需要。

(4)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5)便于制剂与贮藏。

(6)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P252)4.功效比较:半夏和陈皮答P326 P357:答: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五. 问答题1.黄芪人参的功效,主治证答:黄芪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主治脾气虚证。

P385主治:1. 用于脾气虚证。

2. 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证。

3. 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4. 用于气血不足、疮疡难溃或溃久难敛。

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P383主治:1. 用于元气虚脱证。

2. 用于脾气不足证。

3. 用于肺气亏虚证。

4. 用于热病气虚津伤或气阴两虚之口渴、消渴病。

5. 用于心气虚证。

2.六味地黄丸的组成,三补三泄,配伍三泄的目的答:六味地黄丸的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为三补;茯苓,泽泻,牡丹皮为三泄。

配伍三泄的目的是泄降虚火,除虚热,止盗汗,能更好的固阴津,使补药更好地发挥出补阴的作用。

3.补阳还五汤的药物组成,说明配伍特点,主治证答:组成:生黄芪120g,当归6g,赤芍5g,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3g。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证。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鹿茸(P387补虚药->补阳药)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茯苓(P315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焦三仙(P333消食药->神曲)药物组成: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习称“焦三仙”。

四逆汤(P439温里剂)组成:附子15g,干姜9g,灸甘草6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人参(P383 补虚药)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四君子汤(P440补益剂)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9g。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气短乏力,语音低微,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桂枝汤(P425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枣3枚。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大黄(P300泻下药)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退黄。

适应症(主治证):1.肠道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及火热上炎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齿龈肿痛等症。

3.热毒疮疡及烧伤。

4.瘀血证。

5.黄疸、淋证等湿热证。

麻黄汤(P425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炙甘草3g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半夏泻心汤(P431和解剂->调和寒热)组成: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甘草9g,大枣4枚。

功效: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逍遥散(P431和解剂->调和肝脾)组成:柴胡、芍药、当归、白术、茯苓各30g,炙甘草15g。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黄疸要药:茵陈蒿(茵陈蒿汤P462)川芎(P345活血化瘀药)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诸痛证;头痛、风湿痹痛等证。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

P248止血不留瘀的药物(化瘀止血药P340):三七茜草蒲黄。

安宫牛黄丸(P449开窍剂)功效: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善消肉食积滞的药物:山楂。

善消米面积滞:麦芽。

(P332消食药)妇科经产要药:益母草。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P350善治寒痰、湿痰的药物:半夏、天南星、白附子。

P358半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安眠。

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

白附子:功效:祛风痰,燥湿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清胃散中配伍升麻的作用:P436清胃散主治胃火上攻证。

病机为胃中积热循经上攻伤及血分,治当清胃凉血。

方用苦寒之黄连直泻胃中实火,为君药。

又用善入阳明辛甘微寒之升麻,清热散火解毒,来宣达郁遏之火。

黄连之苦寒降泄与升麻之辛寒,升散同用,使黄连泄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主治上实下虚的咳喘方剂:苏子降气汤。

P452功效: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滋养肺胃阴的药物: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玉竹。

P3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