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中诊学》课程标准(中医)
建议课时数:96学时
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中基中诊学》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中医各科打好基础。
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阐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病因、诊法、辨证及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中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
2、《中基中诊学》安排在新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84学时,实验6学时及电教6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单元(篇、章)总学时理论教学实验、电教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4 4
第一章哲学基础8 6 2
第一章藏象16 14 2
第一章精气血津液8 6 2
第一章经络学说 2 2
第一章病因10 10
第一章病机 4 4
第一章养生防治与康复原则 2 2
绪论(中医诊断学) 2 2
第一章望诊10 6 4
第二章闻诊 2 2
第三章问诊8 8
第四章切诊8 6 2
第五章八纲辨证 6 6
第六章气血津液辨证 6 6
合计96 84 12
3、本标准中“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知识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3个层次。
了解:是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初步的认识;熟悉:是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掌握:则是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中医四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以及掌握辩证、辩病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训练学生辩证、诊法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熟悉中医药学的发展史概况、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及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与治疗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及基本技能,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重点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及意义。
2.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在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及病名诊断的方法。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能力培养目标】
1.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学说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2.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
3.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辨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备地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5.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病人的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
2.初步掌握辩证思维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中医学理论。
3.具有严谨的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4.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教材可选用何晓晖主编,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以及由廖福义主编,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二)教学方法建议
《中基中诊学》是一门能体现“教”、“学”艺术的学科,其阐述的内容较为抽象繁琐,学生基本是零起点,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不小的挑战。
应对本学科的特点,我们提出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能力为指导,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特色,融合了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病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授课教师充分备课,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成为能被学生捕捉并加以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教师团队
为了与专业人数规模相适应,本课程教学团队人数应不少于6~7名(包含兼职教师)。
2、实验设备配置
应配备中基动物实验室两个(配置要求同一般动物实验室),仪器设备室一个(需配置脉诊仪至少6台),专职实验教师2人(中基1人,脉诊1人)。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精品课程:积极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教学软件: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局域网中医诊断教学平台的建设,着手制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课件。
五、教学评价
采用理论评价与实验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成绩考核与评价的依据:
考核项目总成绩% 计分制
期末考核 80 100
实验考核 10 100
平时成绩 10 100
执笔人: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