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An Emp irical Study of B ilateral Trade bet w een Ch i na and Russia宋志刚1,2韩丽丽1魏浩1SONG Zh-i gang HAN L-i li W E I H ao(1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2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摘要]本文利用1996-2006年期间的统计数据,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俄两国的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在初级产品生产上,俄罗斯处于比较优势,中国处于比较劣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中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俄罗斯处于比较劣势;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虽然两国都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中国明显比俄罗斯更具后发优势;中俄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贸易联系,且产业内贸易多于产业间贸易,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俄之间存在着互补性贸易,但在不同的行业或产品中存在较大差异,两国初级产品存在的互补关系最为明显。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549(2010)05-0069-06引言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地理区位上相邻的大国,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总额为482亿美元,其中,对俄出口285亿美元,从俄进口197亿美元;2007年俄罗斯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排名中位居第八位,分别以进出口额的统计口径来看,是第七大出口国,第八大进口国。
根据俄罗斯海关委员会统计,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55015亿美元,增长4010%。
其中,俄罗斯对中国出口20319亿美元,增长516%,自中国进口34616亿美元,增长4217%,俄方贸易逆差9215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第四大出口地区,同时超过德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分析工具,对中俄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双方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及互补性的强弱程度进行分析,以便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中俄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研究中使用三种分析方法,即显性比较优势分析法、贸易强度指数分析法、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法。
(一)数据来源和产品分类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联合国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
COMTRADE采用的产品分类制度有两种,分别为SI T C(标准国际贸易分类)和H S(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体系)。
本文在计算中采用的是第一种分类方法,并以5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6第三次修订标准为基础。
SI TC将所有贸易商品分为十大类,其中,0-4类大多为初级产品,6和8类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5、7和9类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
收稿日期:2009-2-29作者简介:宋志刚,男,吉林长春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编审,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韩丽丽,女,山东烟台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硕士研究生;魏浩,男,江苏徐州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69(二)分析方法1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法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又称/相对出口绩效指数0,主要反映一国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国际中的地位。
该指数来源于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的一种国际竞争力测试工具,此后被广泛应用于比较优势和国家分工的研究中,用公式表示:RC A k i=(X k i/X i)/(W k/W)(1)式中,X k i代表i国k种商品的出口额,X 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W k表示世界k种商品的总出口额,W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通常认为,若RCA>215,则说明i国在k商品上具有强竞争优势;若1125<RCA<215,则具有中等较强竞争优势;若018<RC A<1125,则具有中等竞争优势;若小于018,则具有弱竞争优势。
21贸易强度指数分析法贸易强度指数,也称贸易结合度指数,最初是由经济学家布朗(AJ1B ro w n,l949)提出的,其后经过了小岛清(K i yosh iKoji m a,1964)等人的完善和发展。
该指数常被用来衡量贸易伙伴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出口强度和进口强度。
用公式表示为:TII x=(X ij/X i)/[M j/(M W-M i)](2)TII m=(M ij/M i)/[X j/(X W-X i)](3)式中,TII x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强度,TII m表示i国对j国的进口强度;X和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下标i、j、w分别表示i国、j国、世界。
X ij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M ij表示i国对j国的进口。
一般认为,若T II<,l则说明i、j两国的双边贸易联系不紧密,低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若TII>,l则说明i、j两国的双边贸易联系紧密,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
TII值越大,说明两国的双边贸易联系越紧密,反之亦然。
此外,如果i国对j国的出口强度(或进口强度)与j国对i国的出口强度(或进口强度)出现一高一低的情况,则说明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31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法贸易互补性指数(TC I)是经济学家德赖斯代尔(Peter Drys dale,1967)在Ko ji m a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贸易互补性的测试工具,通常用来衡量两个国家或地区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
单个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公式是:C k ij=RCA k x i@RCA k mj(4)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公式是:TCJ ij=E[C k ij@(W k/W)](5)其中,RCA k x j代表用出口来衡量的i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示为:RCA k x i=(X k i/X i)/(W k/W)(6) RC A k m j代表用进口来衡量的j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示为:RCA k mj=(M k j/M j)/(W k/W)(7)式中,X和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W为世界的出口总额;下标i、j分别表示i国和j国;上标k表示产品。
通常认为,C ij越大,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越强;反之,C ij越小,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越弱。
二、中俄双边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中俄两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承认了新中国,之后,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5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正式结盟。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法律继承者,接受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成果,很快实现了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过渡,此后,中俄关系平稳发展。
在叶利钦任总统期间,中俄关系更是直上三个台阶:1992年12月两国宣布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1994年9月两国间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两国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0。
普京任总统后,继续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2001年两国签署了5中俄睦邻70友好合作条约6,共同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0,两国关系上了第四台阶。
总的来说,自1992年以来,两国政治外交关系发展顺利,成果显著,与此同时,两国经贸关系也在不断地纵深发展。
从1992年至今,根据双边贸易情况,中俄两国的贸易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第一阶段:短暂的急剧增加阶段(1992-1993年)199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7617亿美元的高峰。
这一阶段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恶化,国内政治不稳定,经济处于调整重组阶段,国内部分商品十分短缺。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部分产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产品,而中国对易货贸易实行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为这一时期的贸易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1第二阶段:低水平徘徊发展阶段(1994-1999年)1991-1999年,在叶利钦执政的8年内,俄罗斯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和严重的经济危机。
叶利钦先后5次更换政府总理,改组政府,但仍未能摆脱困境,国家状况日益衰落。
由于贸易方式由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过渡,双方企业均缺乏资金,且俄方出口商品也逐渐失去价格优势,再加上1997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这一时期的双边贸易额始终未能超过1993年的水平。
1994年贸易总额为50亿美元左右,1996年增加到68亿美元左右,由于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和1999年的外贸额都只有50多亿美元。
31第三阶段:快速稳定发展阶段(2000-2008年)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辞去总统职务,普京接任俄罗斯国家元首。
普京执政后坚决推行适合俄罗斯国情的改革战略,对原有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在经济领域,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另外,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料性商品价格持续上升,中国对此类商品的需求也急剧增加。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2000年,中俄双边贸易走出了低徘徊局面,达到8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其后,贸易额历年均创新高,2001年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突破200亿美元,2006年突破300亿美元,2007年突破400亿美元,2008年突破500亿美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992-2006年期间,俄罗斯对华贸易一直处于贸易顺差,而2007年,中国首次实现了88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008增长至9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15%。
三、中俄双边贸易关系的指数分析本文以下分别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以及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俄两国的商品贸易结构进行分析。
11中俄贸易比较优势分析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了1996-2006年中国与俄罗斯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见表1、表2)。
表1中国各类出口产品显性比较优势(1996-2006年)时间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01234综合68综合579综合199601979017790173501549011110168811233219792101801641016000164101575 199701904015150162801591017190171111220219402100801594015870159401559 199801893014940157601511013200166311159219091196901574016480157401602 199901886013800165601347011560158511175218481196601548017080154801648 200001932013360157901321011520152711229217881196401522017870152201703 200101838013490151901342011340151411181215721184501502018620150201756 200201786013170145301300010760146911165214571177901446019470144601803 200301708012500137701273010620141111140213121169601413110650141301874 200401595012380131101247010600134811186212001164801408111360140801922 200501572011940130901187010940129411211212151166401436111960143601971 200601543011610123901147011030124911256212191167501432112180143201986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htt p://co m trad e1un1org/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