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均衡价格成本的简单模型

均衡价格成本的简单模型

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简单模型刘鸿明[摘要] 本文以对成本和成本问题的新的认识作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托,1笔者试图构建一个简单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从成本和成本问题的角度动身,采纳预期成本和实际成本、供给成本和消费成本的划分来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进而在成本问题的立场上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

第一节对完全竞争市场上均衡价格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型;第二节是对该模型的成本分析;第三节是对与该模型相关的一些问题的解释;第四节揭示了该模型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本文的研究得到西安文理学院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

另,本文也曾请冯玉军、许光伟、张建君等几位先生阅读,感谢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因此,文责自负。

1笔者在拙著《成本经济学引论》中提出:“由于不同经济学家的成本观念各不相同,因此提出的理论观点以及建立在这些观点基础之上的政策主张互有差异。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讲成本问题是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在经济学史上每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家都对成本问题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回答,而经济学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表现为成本问题的进展。

”《成本经济学引论》8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均衡价格成本分析引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是经济学中的差不多问题同时也是重大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的权威解释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众所周知,在这一理论中,马歇尔是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建立的分析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供求决定价格或者讲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

然而,在这一模型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究竟应该是个人的依旧市场的?究竟应该是预期的依旧实际的?在均衡点上,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究竟应该是预期的依旧实际的?总之,这一模型中预期和实际的关系到底应该是如何样的?笔者以为这是一些特不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均衡价格的成本分析模型来分析并回答如此一些问题。

第一节预期与实际:两类供求曲线的划分和模型的建立1、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分析模型中,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和向右上倾斜的供给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即为均衡点,均衡点在纵轴上对应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在横轴上对应的数量为均衡数量。

那么,这一模型中的均衡数量究竟是预期数量依旧实际数量?关于这一问题斯蒂格利茨认为“在均衡价格下,消费者正好得到他们在这一价格下情愿购买的这种商品的数量,生产者也正好出售他们在这一价格下情愿出售的数量。

”2从这一表述看,均衡点所对应的数量应该是预期数量。

因为人们通常会如此认为,消费者实际需求的数量要受预算约束的阻碍,供给者实际供给的数量要受到要素价格、技术水平、市场结构等多种因素的阻碍,价格并不是阻碍实际数量的唯一因素。

因此,在均衡点上,只能是情愿需求的数量和情愿供给的数量相等。

换一种讲法,那个地点的问题是如此两个:在某一既定价格下,个人情愿购买的商品数量为多少?个不厂商情愿出售的商品数量为多少?那么,问题是否确实确实是如此呢?让我们接着向下分析。

2、假如均衡点表示的是个不消费者情愿需求的数量和个不厂商情愿供给的数量相等,那么,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图形中,关于一条需求曲线来讲,该曲线是否确实是个不消费者情愿需求的数量的集合呢?关于一条供给曲线来讲,该曲线是否确实是个不厂商情愿供给的数量的集合呢?我认为并不是,假如是如此的话,因此,关于马歇尔均衡事实上是由两部分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80页。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曲线,情愿供给量和不情愿供给量共同组成该图中的供给曲线。

如图1所示:p D SE图1 Q 在图1中,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价格,马歇尔均衡价格图形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不被分成了两部分,用虚线、实线两种不同的线型表示,虚线部分分不表示不情愿需求的数量、不情愿供给的数量;实线部分分不表示情愿需求的数量、情愿供给的数量。

3、以图1为基础,当马歇尔均衡价格图形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被分成两部分时,虚线表示的不情愿需求量和不情愿供给量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如此,图形中就只剩下了由实线表示的情愿需求量和情愿供给量,两条实线的交点即均衡点,均衡点在纵轴上所对应的价格即均衡价格。

如图2所示:PS eP0Dr ESrDeQ图2在图2中,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ES e为预期供给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个不厂商情愿供给的商品数量。

曲线ED e为预期需求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个不消费者情愿购买的商品数量。

E点为预期供给曲线和预期需求曲线的交点,即均衡点,E点在纵轴上所对应的价格P0即为均衡价格。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曲线EP0的含义,当我们把曲线 ESe 和曲线 ED e看作预期供给曲线和预期需求曲线时,曲线EP0便具有了实际供给曲线和实际需求曲线的性质(两条曲线重合在一起),能够分不表述为:实际供给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中个不厂商实际供给的商品数量(用S r表示),实际需求曲线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中个不消费者对个不厂商所提供的商品的需求数量(用D r表示)。

在均衡点E所对应的横轴上,预期供给数量、预期需求数量、实际供给数量、实际需求数量四个变量相等,在均衡点E所对应的纵轴上,预期供给价格、预期需求价格、实际供给价格、实际需求价格四个变量相等。

4、在图2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把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表述如下: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上,个不厂商和个不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过程从法律角度看是一个缔约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一个将预期转化为实际的过程。

首先个不厂商情愿以某一价格(譬如2元)出售他所提供的商品(譬如面包),这一行为在经济学上意味着他作为供给者提出了一个预期供给价格,同时在他的主观心理上他期望获得一个与他所提出的预期供给价格相等的预期需求价格,这时,来自于消费者的可能的反应情形不外乎如此三种:消费者所提出的预期需求价格低于、高于、或等于已有的预期供给价格,在这可能的三种情形中,高于的情形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实践中当一个供给者以2元出售一个面包时,正常情形下可不能有人还价3元的,理论上也不符合经济人假设;假如消费者提出的预期需求价格正好和供给者提出的预期供给价格相等,那么,你情愿以2元一个出售面包,我情愿以2元一个购买面包,你情我愿,从法律上来讲有要约有承诺,缔约过程完成,从经济学上来看,预期供给价格等于预期需求价格,而且,随着法律上缔约过程的完成在经济学上预期转化成了实际,预期供给价格转化成实际供给价格,预期需求价格转化成实际需求价格,且,实际供给价格等于实际需求价格。

经济意义上的交易过程得以实现,均衡价格也得以确定为2元;假如消费者提出的预期需求价格低于供给者差不多提出的预期供给价格,譬如,你情愿2元一个出售面包,我情愿1、8元一个购买面包,面对那个不同的预期需求价格,供给者可能的反应情形是同意、拒绝或再一次提出新的预期供给价格,假如供给者同意,则如上所述的缔约过程完成,均衡价格得以确定在1、8元,假如供给者拒绝,则如上所述的缔约过程不能完成,交易归于失败,假如出现新的预期供给价格,则讨价还价的过程接着进行直到交易双方最终同意或拒绝为止。

假如过程的一开始是由一个个不消费者最先提出一个预期需求价格,则类似的情形同样会发生并进行下去直到交易实现或归于失败。

总之,不管最终的结果出现在哪一个价位,完全竞争市场上自愿进行的交易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的过程是双方不断调整预期的过程,在那个过程结束时,双方各自都有一个最新的预期产生,那个最新的预期将会使预期供给曲线ES e和预期需求曲线ED e相交于E 点,E点即为均衡点,E点在横轴上对应的是均衡数量,在那个地点,由于交易的达成使得预期的数量转化成实际的数量且四个变量相等,即,预期供给量=预期需求量=实际供给量=实际需求量。

E点在纵轴上对应的是均衡价格,在那个地点,由于交易的达成使得预期的价格转化成实际的价格且四个变量相等,即,预期供给价格=预期需求价格=实际供给价格=实际需求价格。

第二节成本分析:对模型的简单解释1、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特不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核心理论。

在我看来,目前这一理论要紧由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以及建立在这两个理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理论所构成。

对均衡价格理论的认识和评价在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认识和评价。

就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来讲,分开看,各自的理论差不多上自足的,联系起来看,就有一点让人迷惑不解,这两个理论的解释基础并不是一致的,生产者行为理论进而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差不多上以成本为基础的成本收益分析,而消费者行为理论则不是,或许与这一点有关,因此尽管消费者行为理论屡经大伙儿之手而依旧难以取得一个中意的结果。

那么,关于作为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性理论而存在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来讲,在它们之间主观上是否需要同时客观上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解释基础?我以为回答是确信的,那个共同的解释基础确实是成本。

2、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理论上的共同的解释基础事实上确实是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在现实中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当我们试图用成本来解释消费行为时,我们就会发觉一个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习焉不察的事实和理论观点:消费也是有成本的。

如此,便能够尝试用成本的观点对前文所述模型作如下解释:p图3 Q 在图3中,虚线所表示的是不情愿需求量,实线所表示的是情愿供给量,之因此如此从成本的观点来分析确实是因为在虚线所表示的部分预期消费成本>预期消费收益,而在实线所表示的部分,预期供给成本<预期供给收益,因此,在这两种情形下,供给者情愿供给而消费者却不情愿购买。

P图4 Q在图4中,虚线表示的是不情愿供给量,实线表示的是情愿需求量,之因此如此从成本的观点来分析确实是因为虚线所表示的部分预期供给成本>预期供给收益,而在实线所表示的部分,预期消费成本<预期消费收益,因此,在这两种情形下,消费者情愿购买而生产者却不情愿供给。

P S eED e图5 Q 在图5中,曲线ES e表示的是情愿供给量,曲线ED e表示的是情愿需求量,之因此如此从成本的观点来分析确实是因为在曲线ES e表示的部分预期供给成本<预期供给收益,与此同时,在曲线ED e表示的部分预期消费成本<预期消费收益,E点作为预期供给曲线和预期需求曲线的交点,既是预期供给成本<预期供给收益的点,同时又是预期消费成本<预期消费收益的点,预期供给成本<预期供给收益表明个不厂商在主观心理上通过成本收益分析以后情愿以此价格向市场供给产品,预期消费成本<预期消费收益表明个不消费者在主观心理上通过成本收益分析以后同样情愿以此价格购买产品。

因此,E点由一个预期的点转化为一个实际的点,E点所对应的价格和数量也因此转化为现实的价格和数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