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浅析

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浅析

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浅析摘要: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

但是今天佛教面临着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我们不得不承认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也决定着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关键词:佛教道德规范社会功用佛教从创建初到传入我国至今已经历了2500多年的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但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

其解脱论亦是围绕着人的生、老、病、死等现世问题展开的,具有普世的价值与永恒的魅力。

中国佛教更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宣扬“人间佛教”的理念,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佛教精神的观照下合理化解。

“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决定了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

同时,佛教自身也蕴含能够为现实服务的丰富宝藏。

笔者仅以佛教伦理道德为例,对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应然与必然进行阐释。

一、佛教基本道德规范(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教著名的“七佛通戒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偈在教内教外均广为流传,可视为佛教道德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准则。

《增一阿含经·序品》对此进一步阐释,“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众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

”笔者认为,该偈从内容上来讲可理解为世俗和超世俗两个层次。

首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属世俗伦理道德层次,与社会道德具有同一性,佛教藉此使人防非止恶,所以通世出、世间法,并摄一切止持和作持性戒律。

佛教又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有漏善”。

漏是烦恼意,因其虽讲为善去恶,但并未究竟,所以是有漏。

此与儒家伦理道德“五常”“八德”等类似。

其次,“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属超伦理道德层次。

其中“自净其意”是核心,是指祛除无名烦恼,超越善恶对立的“无漏善”。

因为佛教认为,众生的心性本来清净,只因“无明”所执而有染污。

“自净其意”即是教人祛除染污,显露本有的清净自性,亦即众生消除屏障后,内在道德心性与外在道德本体的合一。

(二)、五戒。

佛教戒律从广义上讲涵盖一切正行,从狭义上讲则重在五戒。

五戒可视作是人类道德规范的共同准则,佛教戒律的基石。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中首戒为不杀生,不仅指不杀人还包括“一切有行、蠢动、含灵,皆不得加害”,但以杀人为最重。

对于一切生命体来说,首先生存是最本位的。

佛教从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推及到世间所有有情的生命,体现了对生命高度的尊敬,对于减少战争、暴力、维护和平具有积极作用。

不偷盗是指“不予而自取”,是说对他人的东西哪怕是一草一木,未经许可,都不能擅自取用。

不邪淫是指杜绝一切不正当的性关系,出家人则禁止性行为。

前者为节欲,后者为断欲。

不妄语是不说谎言,诚信正直,没有骗诳行为。

不饮酒是五戒中唯一的遮戒,即究其本性不算罪过,但为防止其他罪行因其而生,所以要杜绝。

此戒是为保持智慧利于修行而设的。

五戒重于外在持守,表面看来虽是以家庭为本位的,而实则是世间、出世间的基本德行。

五戒的持守能够施众生以无畏,坦荡其心。

广而推之,因为自己不杀生而不必惧怕自我受到伤害,其戒条亦是如此。

从社会功能来看杀、盗、淫、妄、酒五戒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三)、十善。

又称为十戒,是以五戒为基础扩展分化出来的十种善行,分属身、口、意三业,所以也称十善业道。

身业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与五戒相同;口业有四种,不妄语(与五戒中不妄语戒相同)、不两舌(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不骂人,不说粗俗的语言)、不绮语(不花言巧语,虚伪奉承的语言);意业包括不贪欲(对于非己之物,不起占有之心)、不嗔恚(遇不顺境,不起憎厌、愤恨之心)、不邪见(不生偏见,客观如实的看待事物,不违背真理)。

十善相对五戒而言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因为“戒”更偏重于“止持”(什么不该做),而十善则扩展到“做持”(什么该做),从防非止恶到积德行善,所以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道德意义。

二、佛教基本道德实践(一)、四摄。

“摄”是引导的意思,四摄是指菩萨行者引导众生修行所作的四种方法。

其内容分别是布施摄、爱欲摄、利行摄和同事摄。

布施摄是众生乐财则施财,爱乐佛法则施佛法。

前者是财布施,后者是法布施。

二者都以利他为前提,布施摄可以祛除人的贪心、分别心,培养人的慈悲心。

爱欲摄是指随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以慈悲语、和善语、柔软语使他人生喜乐之心,通戒律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戒”。

利行摄是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情,时时处处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同事摄是与众生相处,随机教化。

佛教常把四摄和六度相提并论,认为四摄和六度是佛教徒应行的道德实践修养也是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

(二)、六度。

又称为六波罗蜜,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意指修习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

一是布施,以度贪欲;二是持戒,以度毁犯;三是忍辱,以度嗔恚;四是精进,以防懈怠;五是禅定,以避免精神散乱;六是智慧,以度愚痴。

六度所包含的六种道德规范是一个整体,其中前五度可归结为慈悲,后一度可归结为智慧。

四摄和六度均以布施为首,布施在佛教道德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典籍中,佛、菩萨可以将一切奉献给众生,乃至耳目、肢体,而不生悔心。

因为从缘起角度来看万物依缘而生,乃有情助成,所以不应执为私有,而要回向给众生。

佛教的四摄、六度理论对于建设社会慈善事业,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助关系都有积极意义。

(三)、八正道。

又称八圣道,是八种通向解脱的正确修行实践途径,为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向陈那乔等五比丘所说。

一是正见,指正确的思考、判断能力,亦是指对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二是正思维,亦作“正思”、“正志”,即对四谛等佛法教义的正确理解;三是正语,言语要诚实忠信,不说假话、是非语、绮语、粗俗语,原指修口业,不作一切非佛法理之语;四是正业,是正当合理的行为,即住于清净的身业;五是正命,是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六是正精进,亦作正方便,是勤修解脱之道法;七是正念,即起心动念时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八是正定,即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

佛教认为,修此八正道可从迷之此岸到达悟之彼岸,故又有“八船”“八筏”之喻。

八正道中“正见”是具有导航作用的根本德行,是一种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如实的观照事物而不生偏执。

有了正见并辅助以“正精进”而勤修正语、正业、正命等,以入正定。

八正道的修行是佛法闻、思、修三者结合的过程。

体现了佛教道德知行统一,乐处中道的精神。

三、最高道德理想———涅槃梵文的涅槃是熄灭、止灭的意思。

佛教认为,娑婆世界被三毒(贪、嗔、痴)所燃烧,苦热所逼,无刹那安息。

所以佛法修学的目的即是熄灭一切烦恼惑业而达到清净自在解脱的状态,是解决人生苦难的根本大法。

涅槃也是佛教道德修行力图达到的最高理想,是佛教徒人生理想的归宿。

涅槃原非佛教用语,古印度从常人到六种外道对涅槃均有各自的解说。

最普遍的是指痛苦的消除,快乐续之产生的过程。

对于涅槃的理解佛教有多种。

如在《大般涅槃经》卷33中有25种,在《四谛论》中则更多有66种。

不过究其最主要的含义则有以下几种:一是“无为”(因涅槃无生无灭,非因缘生,违反有为,故说无为);二是“真谛”(非虚妄,非颠倒,非相违故说真谛);三是“彼岸”(涅槃无一切疑惑、恐怖,远离一切功用,超脱生死之大海,故称彼岸);四是“不生”(凡有情则必有生死、悲忧等过失,涅槃则超越生死与离生,解脱妙乐相应)。

对涅槃的解说小乘经论一般只论及“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其含义以离苦断惑,去生死为主。

大乘佛教则主张四种涅槃,即在小乘两种涅槃的基础上增加“来去自性清净涅槃”和“无住涅槃”两种,偏重于慈悲,济世。

佛教是高度重视解脱的宗教,佛教围绕涅槃(解脱)从道德修养到智慧的通达等设计了一系列修行方法。

但佛教的解脱决不是个人的自我解脱,而是在自觉、觉他中完成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统一。

如《成唯识论》论及的“无住涅槃”是指大乘圣者了达了人、法二空,烦恼障、所知障俱断,故能生死、涅槃两不住。

大智、大悲并起,不舍众生,以利乐众生为己任,这是佛教伦理道德的最高体现。

佛教修行虽有无量法门,但其终极理想则总归于涅槃境界。

佛法认为有情生命之所以个体永续,诸苦无限,皆因无明贪爱而执于自我,产生对内、对外的种种欲求,并由此导致现世的诸多纷争、杀戮、掠夺、战争、仇恨。

佛教的涅槃学说从整个佛法的至高点上为人类社会的矛盾和精神危机在理论上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在现实社会道德实践中亦可发挥督导作用,同时还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行,心向往之”的示范作用。

佛教的涅槃理论从解脱的高度告诉人们生命的真谛,使人在追求神圣、超越自我的行为中生起信心,此信心佛教又称“菩提心”。

大乘佛教认为“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基础。

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再通过一系列道德实践及修证方法,即可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达到涅槃境界。

四、佛教道德的现实意义佛教作为一种普世宗教,关注人类的生存现状、精神危机以及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佛教道德具有独特智慧,慈悲、平等、无贪、净心等一系列颇具人文精神的价值理念,这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在平等观中构建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

而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思想无疑对促进这三方面的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因为人人均有佛性。

在此基础上以无我为前提倡导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中所有的不和谐皆因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当作满足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佛教提出“无情有性”的学说,不仅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强调有情世间一切生命形态的平等。

人类应该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尊重自然而不因一己私欲而无休止的掠夺资源,侵害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

佛教的平等思想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和促进作用。

(二)、在慈悲观中维护世界和平。

佛教的慈悲观并不全等同于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思想。

它是完全摆脱了狭隘、自私,对万物没有分别心的绝对平等、慈悲的思想,进入到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绝妙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