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内科重点学科可行性报告11doc修改

肿瘤内科重点学科可行性报告11doc修改

目录1 国内外本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2 学科建设已具备的基础条件和能力2.1 工作条件2.2 人才基础2.3 科研及获奖情况2.4学科建设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3.1 学科建设的内容3.2 学科建设的技术关键4 三年建设期的预期目标4.1 基础建设目标4.2开展完成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4.3 实施新技术新项目4.4学科队伍建设5 学科建设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5.1 建设方案5.2 技术线路5.3 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6 学科建设年进度安排和实施计划6.1 第一年6.2 第二年6.3 第三年7 经费预算与使用计划肿瘤内科重点学科建设可行性报告1、国内外本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1)、现状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全球每年新发癌症病例高达900万人以上,死亡约500万人,并呈逐年增高趋势。

因此,攻克癌症病因、找到解决方法成为人类的首要任务。

实体肿瘤治疗首先应选择手术治疗,早期患者均可以通过手术达到完全切除甚至痊愈效果。

通过特效化疗药物杀死肿瘤组织,达到治疗效果,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肿瘤放疗是通过射线杀死肿瘤组织,对皮肤性鳞癌等类型肿瘤效果显著。

滋养叶细胞肿瘤、睾丸肿瘤、Burkitt淋巴瘤、大细胞淋巴瘤、霍奇金病、儿童急性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肿瘤目前化疗可以根治(治愈率>30%)。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肺癌、胃癌、骨肉瘤等化疗可延长生存时间(治愈率<30%)。

乳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肾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化疗具有姑息疗效。

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①术后放化疗:乳腺癌、睾丸肿瘤、大肠癌、软组织肿瘤等。

②先化疗后手术:骨肉瘤、乳腺癌Ⅲ期、肺癌ⅢA期、卵巢癌等。

③不能手术的先化疗后手术:小细胞肺癌、睾丸肿瘤、卵巢癌等。

④放化疗同时进行:尤文瘤、肺癌等。

⑤化疗与生物治疗结合:NHL、胃癌、子宫颈癌、肺癌、大肠癌等。

(2)、发展趋势①个体化治疗:需要考虑具体病人的预期寿命、病人对治疗的耐受性、期望的生存质量、病人的愿望、各种肿瘤的异质性等,科学设计综合治疗方案。

通过相关基因的检测,预测化疗药物的疗效,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个体化化疗,已经成为提高疗效、减少无效治疗的合理选择。

省立医院、安医附院和我院已开展基因检测指导下个体化治疗。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可有效地应用于体外早期诊断和化疗药物的快速评估属我院独家开展。

②分子靶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分子靶向性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常常很少,且可间接抑制肿瘤的增殖、进展,长期维持与宿主的共存状态,靶向治疗近年来在一些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常见肿瘤的治疗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分子靶向性药物大多为非细胞毒性的药物,如果单独用于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好,因此在临床实验中一般是与既往的治疗方案并用。

省立医院、安医附院和我院已开展用赫赛汀治疗胃癌、乳腺癌;吉非替尼、埃罗替尼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西妥昔单抗用于大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和头颈部肿瘤等,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evacizumab、利妥昔单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③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

简而言之,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如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可用于如肝癌、胰腺癌、肺癌、盆腔恶性肿瘤等治疗。

我科开展此项技术,属市内领先水平。

④热疗:肿瘤热疗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其原理是利用物理方法将组织加热到能杀灭肿瘤细胞的温度持续60-120分钟,达到既破坏肿瘤细胞又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一种方法。

热疗能杀灭肿瘤组织,提高机体免疫,抑制肿瘤转移,对癌症引起的胸腹水及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同时,热疗与放、化疗合用可增强治疗效果。

温度越高,效果越好。

分为微波热疗、超声波聚焦热疗、射频热疗等,省立医院和安医附院未开展此项技术,我院独家开展。

⑤基因治疗: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人体靶细胞或组织以取代有缺陷的基因,通过其正常表达,以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

根据功能基因导入方式不同分为体内基因治疗和体外基因治疗。

目前省内各家医院均未常规开展。

⑥生物治疗:通过生物工程的方法,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以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使机体的内环境得以稳定、平衡的一种疗法。

我院已开展免疫细胞疗法,省立医院和安医附院尚未开展。

⑦I125粒子植入放疗:它是在CT和超声引导下,将发出低能量γ射线的碘125粒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对肿瘤组织进行持续性的、最大程度的毁灭性杀伤。

省立医院和安医附院未开展此项技术,我院独家开展。

2、学科建设已具备的基础条件和能力2.1、科室现状我院肿瘤内科始建于2000年,历经十多年发展,目前已建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在合肥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化肿瘤专科。

现为安徽医科大学肿瘤内科学硕士授予点,合肥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扶持学科。

肿瘤内科下设有肿瘤内科;肿瘤微创治疗中心包括超声聚焦刀治疗、射频消融、微波治疗等;肿瘤放疗中心和PICC手术室等。

全科共三个病区,开放专科床位135张,开设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2010年-2012年住院病人共4933人次,病床利用率平均为94.57%,三日确诊率99.6%,治愈好转率90.3%。

承担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医学专科学校等多所院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

2.2、人才梯队学科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阶梯式技术队伍。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其中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11人,有博士1人,硕士10人。

专科护士44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

学科人才年龄及梯队合理。

同时学科有计划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读5人。

共完成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合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

2.3、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夏云红,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肿瘤内科主任,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合肥市抗癌协会委员。

从事肿瘤内科工作近20年,对肿瘤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先后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以及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2011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12年获得“汤钊猷-上海建设银行肝癌诊疗”优秀论文三等奖。

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3篇。

业务骨干一:黄勇,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安徽省医学会肿瘤科分会委员。

从事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工作19年,先后在上海肿瘤医院、安医大附院进修学习。

熟练掌握肿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脑肿瘤、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肿瘤的放射治疗。

先后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发表论文3篇。

业务骨干二:孔凡良,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安徽省医学会乳腺病学会委员、合肥市内科学会委员,从事血液、肿瘤内科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血液肿瘤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

2.4、专业技术水平本学可目前能开展恶性肿瘤的放疗、化疗、微创、免疫、中医等多种治疗手段,晚期肿瘤治疗生存期达市内先进水平(如晚期肺癌2年生存率约60-70%,1年生存率40%)。

局部治疗(腔内化疗、动脉介入、放疗、肿瘤微创)与全身化疗的同步进行,应用于肺癌、乳腺癌、肝癌、胃肠道等肿瘤。

以免疫、基因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肿瘤,如DC细胞、CIK细胞、NK细胞、P53基因治疗及赫赛汀、易瑞沙等在部分病例中出现较好疗效。

已开展超声热疗结合化疗来提高药物的敏感性,疗效提高,无副作用,患者易接受,正开展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

PICC置管术的开展,减少了化疗相关静脉炎的发生,我科常规开展。

这些项目具备省内先进水平,市内领先。

目前优势项目:图像引导三维调强适行放疗、超声聚焦刀化疗增敏、微创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部分达国内先进水平。

2.5、科研实力及学术水平科室注重学术能力的建设,狠抓科研和论文撰写,近三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006年承担了市科技局重点课题:“高压氧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研究”,2009年该课题获得合肥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0年参与科技局课题:“信息化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与应用”研究,2012年该课题获得合肥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目前承担院级科研课题3项:(1)B7-H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研究;(2)检测γH2A预测结直肠癌化疗疗效的研究;(3)Id在结直肠癌表达的预后意义。

发表SCI级论文6篇,中华1篇(均为第一作者),统计源或核心期刊共19篇。

肿瘤科实验室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合作研究)2.6、学科设备学科有进口超声聚焦刀、电子胃肠、十二指肠镜、肿瘤射频消融治疗仪、重症监护仪、输液泵、包括1.5T和3.0T西门子核磁共振系统一套,64排螺旋CT、美国瓦里安直线加速器、DSA系统一套、DR系统、CR系统、流式细胞仪、CO2培养箱、超净台、进口荧光显微镜和倒置相差显微镜等。

肿瘤科美国瓦里安直线加速器肿瘤射频消融治疗仪肿瘤介入治疗肿瘤科微波治疗仪2.7、继续教育情况三年来承担了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临床理论教学130个学时,带教本科和大中专实习生150余人次,培养省内外进修医生10余人次。

2011年和2012年又先后两次举办合肥市继续教育学习班,参会学员400余人。

同时每年均代表市抗癌学会、市二院举办多期市级继续教育学术讲座。

2.8、学科建设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了提高医院的品牌和影响力,特别肿瘤学科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及支撑政策,学科建设经费专款专用,医院按需要配套;大型仪器如直线加速器、超声聚焦刀等均全额拨款购置;重点学科的建设、省级、厅级和市及课题立项、成果奖励的款项,医院均预经费匹配。

确保对重点学科在人才引进、培养,设施、设备购置,建设经费配备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医院还建立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肿瘤科实验室等。

3、学科建设的内容和技术关键立足专业,面向市场,充分发挥我院的地域优势和行业优势,在继续保持和发展原有学科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以建设市级以及将来的省级重点学科为目标,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动向,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市内一流水平,在省际同行具有一定影响的强势学科,使其成为地区最具特色和前沿技术的肿瘤特色专科。

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围绕学术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以及教学科研基本条件建设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