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系统疾病对应能量调理的理论基础(一)脏腑学说1、脏腑的概念脏腑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能量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
脏腑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
按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既心、肺、脾、肝、肾,加上心包,又称六脏;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且具有脏的储藏精气的作用,因而称为奇恒之腑。
2、五脏概说(1)心:心居于胸腔,膈之上,圆而尖长,形似倒生未开的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A.主血脉:血液在血管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主血脉的功能失常会出现面色无华或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闷痛等症状。
B.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会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安、健忘、精神萎顿,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2)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
为魄之气,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肺的主要功能如下:A. 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与外界气体交换场所,通过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B. 主宜发和肃降:宜发是指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将代谢后的水液化为汗液,并排出体外。
肃降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的宜降功能失常,则会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喘、鼻塞、喷嚏、无汗、咳痰、咯血等症状。
(3)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在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A. 主运化、升清:脾把食物的精微部分吸收,输运到心肺,通过心肺而营养到全身:脾又能运化水液,调节水液代谢。
功能异常,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倦怠、消瘦、水肿等症状。
B. 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买观众正常的运行,并防止血液溢出的作用。
脾不统血,则出现便血、尿血、崩漏等症状。
(4)肝:肝位于腹部,在膈之下,右肋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肝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
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其志为怒,其液为泪。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A. 主疏泄:是指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调畅情志。
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会出现胸胁胀痛,面红耳赤、易怒、口苦等症状。
B. 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藏血功能失常,不仅会引起血虚或出血,还会出现两目干涩、肢体麻木、月经不调等症状。
(5)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五行属水,在至为恐与惊,在液为唾。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A.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藏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肾有藏后天之精,即五脏六腑花生的精气。
两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
B. 主水:水液的代谢调节主要是依靠肾气的开合作用。
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胃主纳入,脾主转输,肺主宣化和通调水道,肾主开合以调节水量。
肾的气化功能异常,会出现尿少、水肿等症状。
3、六腑概说(1)胆:胆居六腑之首,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
胆汁味苦,色黄绿,有感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
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2)胃: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称丄腕,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部体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
胃的主要功能是收纳与腐熟水谷,以降为和。
如胃失通降,可出现暖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胀气等症状。
(3)小肠: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位于腹中,其伤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然后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华,通过脾转输至全身,同时将糟粕下注到大肠或膀胱,经由大小便排出。
(4)大肠:大肠宜居腹中其上口在澜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大肠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便秘或腹泻。
(5)膀胱: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储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尿和排尿。
如果气化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小便不利、尿闭或尿频等。
(6)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上焦是指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和头面部。
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
下焦是指胃以下部位,包括肝、肾等。
上焦主宜发散布,即通过心肺的输送散布作用,将营养、精气布散于全身;中焦主消化吸收,指脾胃的消化吸收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使其化升成气血;下焦主分清别浊,将代谢的水液及废物经大小便而排出体外。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造成水液潴留,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
(二)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环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推拿、气功以及能量调理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指导中医临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是指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循行部位大多较深,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循行部位较浅,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正如((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2、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
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和孙络。
其基本内容列入表1-1表1-1 经络系统的组成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络脉:十五络、孙络、和浮络3、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它们都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有其所属脏腑的名称,既有六脏经和六腑经;结合循行到手或足的不同部位,又有六手经和六足经;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盛衰变化,阴又分三阴,即太阴(阴气程度高)、少阴(阴气程度中)、厥阴(阴气程度低),固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和足三阴。
这样就定出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等十二经脉的名称。
4、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在四肢部: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面,其中上肢内侧面为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面是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其中上肢外侧面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是足三阳经。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之阳明经行于前(胸腹)、太阳经行于后(背腰)、少阳经行于侧面(肋胁、侧腹),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
循行于腹的经脉,自内侧向外侧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脾经和足厥阳肝经。
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和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5、十四经的循行分布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均有穴位,其他经脉无穴位,因此常将十二经脉加上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
(1)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贲门上行,穿过膈,属肺。
从肺系(与肺相连的器官、喉咙)横出腋下,沿臂内侧走行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之前,下行肘关节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桡腕关节桡动脉波动出,走向鱼际部,循拇指桡侧出该之桡侧末端。
它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示指桡侧到该指桡侧端。
(2)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示指桡侧端,沿示指桡侧缘上行,走行于第一、二掌骨之间,沿前臂桡侧上行,经肘关节的外侧,上行臂外侧前部,商检,循肩峰部前边,向上交汇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肺、通过膈,属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出来夹口旁,交汇于人中,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
(3)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旁,交汇于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中,回出来夹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处),再沿下颌角,上耳前,经颧弓上,沿发际至额颅。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沿喉咙,进入缺盆,通过膈,属胃,络脾。
它的直行脉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向下夹脐两旁,进入气街。
它的支脉从胃幽门向下,下行腹腔内,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回合,再下行髋关节前,在股四头肌隆起处,下行髌骨外侧,沿胫骨外侧,下行足背,进入中趾内侧,出次趾末端。
它的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出中趾末端。
它的支脉从足背部分出大趾,出大趾末端。
(4)足太阴脾经:起始于大趾末端,沿大趾内测赤白肉际,经第一跖骨头后,上向内踝前边,上行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交出足厥阴经之前,上行于膝关节和大腿内侧的前面,进进入腹中,属脾,络胃,通过膈,夹食管旁上行,连于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流注心中。
(5)手少阴心经:起始于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及其相连的大血管),穿过膈,联络大肠。
它的支脉从心系分出,向上夹咽喉,与目系(眼球后与闹相连的视神经)x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复从心系分出,上行至腹。
向下出于腋下,沿臂内侧后缘,走走形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之后,经肘关节内侧缘到前臂的尺侧缘,抵达豌豆骨处进入掌中,沿小指的桡侧到该指的末端。
(6)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尺侧末端,沿手掌尺侧缘上行腕部,出尺骨茎突,直上循前臂尺骨后缘,经肘关节内侧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向上沿臂外后侧,出肩关节,绕肩胛部,在肩上交会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然后进入锁骨上窝,络心,沿食管通过膈,到胃,属小肠1.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沿颈旁,上到面颊部,至目外毗,弯向后进入耳中。
它的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近鼻旁到目内毗。
(7)足太阴膀胱经:起始于目内毗,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
它的直行脉从头顶入内络脉,复出项部分开下行,沿肩胛骨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旁肌肉,络肾,属膀胱。
它的支脉从腰中分出,肩胛柱两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