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就业 (1)

就业 (1)

目前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达1千300万人。

有观察人士指出,中国的失业人数远比政府承认的要多,中国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然的话,一旦遇到国内外重大经济波动,庞大的失业大军将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就业问题总量大、矛盾复杂*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日前指出,中国的就业问题总量之大、矛盾之复杂是任何国家都未曾遇到过的,供求缺口至少1千300万人。

田成平说,中国严峻的就业市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

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今年头三个季度GDP增长率超过10%。

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的就业人口也在急剧增加。

中国公布的资料显示,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千400万人以上,但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仅有1千100万人,失业人口超过1千300多万。

中国除了长期存在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尖锐矛盾以外,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压力也很大。

2005年底,国企失业人数超过200多万,今后三年还会有360多万国企人员、400多万集体企业人员进入失业大军。

中国预计,2006年年内可能有124万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1亿多农村劳动力闲置。

*分析:实际情况远远超过政府数字*中国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远远超过中国政府承认的数字。

“实际上的情况比说的数字要严重得多。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的估计缺口至少要在500万到600万。

另外就是隐性失业。

实际上国企再往下发展,就业的情况更严重,破产、下岗职工的面还要大。

”*分析:原因在结构改革未到位*中国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结构改革没有到位,因此衍生了很多与快速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就业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他说:“所谓结构改革没有到位,一个是劳动力的就业市场,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政府政策的引导,没有鼓励这部份提供就业机会的大头发展起来。

”中国经济开放过程中制约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很多,包括这些企业在国有银行贷款受到歧视。

他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的是外国直接投资和基本建设,但中国维护社会主义主体经济的结构性政策导致这些外国直接投资和基本建设没有发育中小企业,久而久之,积累下来的就业问题越发严重。

*分析:应加强中小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面对如此严重的就业形势,中国将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的问题,如何解决调整劳动力结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呢?“这个出路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非常好的解决方案,除了痛下决心往前走以外,进一步的市场化,进一步允许中小企业准入,打破共产党权利和利益之间挂钩形成的垄断;第二个解决的出路是应该加快小城镇的建设。

目前政策性的引导非常没有力量,钱没有到位,政策也没有到位。

这样的投入中小企业的发展,再加上城市建设,就能够拉动内需。

我想就业的机会可能会增加几千万。

”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头9个月的失业率仅为4.1%。

尽管这个数字跟一些分析人士所说的城镇15%的失业率、农村30%的失业率相差甚远,但中国承认,巨大的就业压力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

当中国内部经济情况发生大波动时,当世界经济,尤其是跟中国有巨大贸易逆差的美国经济出现重大波动时,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庞大的失业大军将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造成严重冲击。

目前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达1千300万人。

有观察人士指出,中国的失业人数远比政府承认的要多,中国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然的话,一旦遇到国内外重大经济波动,庞大的失业大军将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就业问题总量大、矛盾复杂*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日前指出,中国的就业问题总量之大、矛盾之复杂是任何国家都未曾遇到过的,供求缺口至少1千300万人。

田成平说,中国严峻的就业市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

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今年头三个季度GDP增长率超过10%。

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的就业人口也在急剧增加。

中国公布的资料显示,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千400万人以上,但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仅有1千100万人,失业人口超过1千300多万。

中国除了长期存在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尖锐矛盾以外,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压力也很大。

2005年底,国企失业人数超过200多万,今后三年还会有360多万国企人员、400多万集体企业人员进入失业大军。

中国预计,2006年年内可能有124万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1亿多农村劳动力闲置。

*分析:实际情况远远超过政府数字*中国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远远超过中国政府承认的数字。

“实际上的情况比说的数字要严重得多。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的估计缺口至少要在500万到600万。

另外就是隐性失业。

实际上国企再往下发展,就业的情况更严重,破产、下岗职工的面还要大。

”*分析:原因在结构改革未到位*中国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结构改革没有到位,因此衍生了很多与快速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就业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他说:“所谓结构改革没有到位,一个是劳动力的就业市场,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政府政策的引导,没有鼓励这部份提供就业机会的大头发展起来。

”中国经济开放过程中制约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很多,包括这些企业在国有银行贷款受到歧视。

他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的是外国直接投资和基本建设,但中国维护社会主义主体经济的结构性政策导致这些外国直接投资和基本建设没有发育中小企业,久而久之,积累下来的就业问题越发严重。

*分析:应加强中小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面对如此严重的就业形势,中国将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的问题,如何解决调整劳动力结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呢?“这个出路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非常好的解决方案,除了痛下决心往前走以外,进一步的市场化,进一步允许中小企业准入,打破共产党权利和利益之间挂钩形成的垄断;第二个解决的出路是应该加快小城镇的建设。

目前政策性的引导非常没有力量,钱没有到位,政策也没有到位。

这样的投入中小企业的发展,再加上城市建设,就能够拉动内需。

我想就业的机会可能会增加几千万。

”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头9个月的失业率仅为4.1%。

尽管这个数字跟一些分析人士所说的城镇15%的失业率、农村30%的失业率相差甚远,但中国承认,巨大的就业压力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

当中国内部经济情况发生大波动时,当世界经济,尤其是跟中国有巨大贸易逆差的美国经济出现重大波动时,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庞大的失业大军将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造成严重冲击。

才需求量比较大,文科生比较占优势。

而对做基础学科研究的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平时善于积累,在热门行业也有后天优势:基本功扎实,入手快。

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可向相关热门转向,比如转向IT、金融、教育等行业。

江苏常熟理工学院新闻中心主任孔爱峰认为,相对于文科学生来讲,自主创业也是理科生不错的选择。

有的学生在大学有一些很好的技术创意,获得了发明专利;有的跟着导师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并通过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转化成了有形产品。

这些都可以作为创业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创业,形成一条良性就业链。

师范类专业区域供求不尽均衡调查显示,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待遇节节拔高等促使教师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

从大城市的就业状况来看,师范类学生的供求量趋近平衡,其中民办教育机构对师范类人才的需求量占了很大比例。

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肖淑珍认为,我国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面向社会吸纳师资。

同时,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使得师资来源多元化。

但由于受社会认同和学校品牌的长期影响,普教系统仍然是师范院校尤其是部属师范院校的优势就业领域。

由于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近几年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大量兴起,这使得师范生就业机会增多,又在教育系统内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市场。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中西部面临优质师资匮乏、基层教育系统缺少编制的现实情况,而大城市教师职位日渐饱和,不可能再接收大量毕业生。

因此,在普教系统就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和压力。

近两三年来,中西部省会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成为师范类毕业生求职的热点地区。

从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出,中西部对师范人才的需求很大。

因此,未来几年师范类毕业生也应当转变观念,更多地将注意力投放到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在那里展现风采,实现人生价值。

外语类专业就业去向日趋多元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渐深入,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旺盛,应该说其就业前景是乐观的。

但由于前几年外语类专业招生过热,这几年总体就业趋势显得较为平稳。

从近几年需求情况看,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

此外,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

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高层次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

有专家预测,北京奥运会之后,一些小语种也将走向热门。

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孙眉认为,近年来,外语类毕业生去向已完全呈现了多元化态势,除了传统的外交外事领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通信、传媒、咨询、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

就业领域的扩大无疑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

那些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具备金融、法律、经贸、外交、新闻、中文等知识背景的外语类毕业生,契合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直接推动着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同时,外语类专业毕业生还能在传统就业优势领域获得机会,如外交部、文化部等中央部委以及各部委所属事业单位或新闻出版机构、图书情报机构、各省市的外事机构等。

法学专业持证上岗已是必然从2008年的国家公务员录用可得知,政府部门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旺盛。

但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相当的压力:一是社会上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该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

因此,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这一状况将持续一段时间。

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将开始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参加司法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成为共识。

中国政法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解廷民认为,对于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进行职业定位时必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法学专业大学生是不是一定要“专业对口”才能够有所作为?法学专业大学生是不是一定要在省会以上大城市就业才可以有所作为?法学专业大学生是不是一定要研究生以上学历才能够顺利求职、成功就业?就业时要“专业对口”,在过去一定时期内成为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