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矿药剂第4章 羧酸类捕收剂

选矿药剂第4章 羧酸类捕收剂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1 羧酸类捕收剂的通性
二、羧酸类捕收剂的捕收机理
羧酸类捕收剂的亲固基, 是具有三维结构的空间实体, 中心核原子为碳原子,上部 与烃基连结,两侧对称匹配 两个氧原子,两个碳氧键之 间的夹角为104°,立体结 构模型如图所示 羧酸类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相互作用,包括物理吸附和 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速度较快,当羧酸浓度较高时,在矿物表面还 可形成多分子层吸附膜,但吸附不牢固,容易解析。 化学吸附速度较慢,只有当羧酸在介质中具有一定活性 才能在矿物表面的活性中心发生吸附。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1 羧酸类捕收剂的通性
二、羧酸类捕收剂的捕收机理
羧酸类捕收剂对矿物的作用活性 与介质的pH值密切相关,例如,油 酸的强酸性介质中主要以分子形式 存在;在强碱性介质中主要以离子 形式存在,同时介质中有较大浓度 的OH-离子。在近中性或弱碱性介 质中则存在较多的油酸分子及油酸 阴离子,且在烃链间的相互吸引下 发生缔合作用形成二聚体,如图。
一、油酸
油酸及其钠盐学名为十八烯(9)酸,结构式为: CH3(CH2)7CH=CH(CH2)7COOH 是浮选碱土金属矿物及金属氧化矿的典型捕收剂。油酸是天 然不饱和羧酸,自然界存在较广。油酸可由动植物油脂水解而得, 可提取油酸的原料很多,例如大豆油、花生油、菜子油等。 从油脂中提取的纯油酸为淡黄色油状液体,比重0.895,熔点 14℃,放置时间过久会吸收空气中的氧形成过氧化物,然后分解 成低级的羧酸或醛,变成黄色且有酸败气味。 工业用油酸并非单一组分的纯油酸,而逝含多种脂肪酸的混 合物,其中以油酸为主,同时含有一定数量的亚油酸、亚麻酸等 不饱和酸,并含有一定数量的多种饱和酸。 不同来源的工业油酸由于原料及提取方法不同,组成也不尽 相同,其浮选性能也有些诧异,使用时常需注意比较和鉴别。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油酸类捕收剂工业运用实例
以油酸为捕收剂-江西某单一萤石矿浮选流程
原矿
药剂用量:g/t 磨矿 -200目 94% 碳酸钠 800 水玻璃 400 油酸 300 萤石 粗选 水玻璃 200 萤石 精选 油酸 100 萤石 扫选
萤石精矿
尾矿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2 羧酸类捕收剂各论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2 羧酸类捕收剂各论
一、油酸
油酸作捕收剂使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油酸的水溶性差
加碱进行皂化或加溶剂、乳化 矿浆加温或分部分使用 配合使用碳酸钠 通常可不再添加起泡剂
油酸对温度敏感
油酸的选择性 油酸属表面活性物质 油酸的用量较大
采用分批加药方式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2 羧酸类捕收剂各论
一、油酸
简要归纳油酸作捕收剂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油酸的水溶性差 应用时可加碱进行皂化,制成 油酸钠皂,或加溶剂(如与煤油混合)使用,或制成乳液等。 (2)油酸对温度敏感 矿浆温度在15~20℃以上时,浮选效果较 好,温度过低时浮选回收率则急剧降低。 (3)油酸的选择性 油酸的选择性较差且不耐硬水,可配合使用 碳酸钠,以消除矿浆中的钙镁离子,同时改善浮选过程的选择 性、调节油酸的电离度和浮选活性。
亚油酸、亚麻酸结构式中的双键均为非共轭体系,随着 不饱和程度的增高,熔点显著降低; 而桐酸的双键属共轭体系,双键增多熔点反而升高。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1 羧酸类捕收剂的通性
四、烃基不同饱和度与熔点的关系及其对能的影响
可见当寻找、制造或使用分子量较大的高级脂肪酸作捕收 剂时,烃基不饱和的要比饱和的好,结构式中非共轭体系的双 键越多、不饱和程度越高、熔点越低、在矿浆中越容易分散者, 浮选性能越好。 当不饱和脂肪酸结构中的双键为共轭体系时,熔点反而升高,使浮选性 能变坏。 饱和脂肪酸也因熔点高,必须在升温条件下才具有足够的捕收性能。 1. 2. 高级脂肪酸捕收能力变化规律可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烃基不饱和程度越高,药剂的熔点越低,越易在矿浆中溶解和分散, 故捕收能力越强。 不饱和程度越高,在矿浆中形成胶束时的临界胶束浓度值越大,所以 矿浆中脂肪酸以胶束形成存在的数量越少,有利于发挥药效。
总之,引入硫酸根后,药剂既具有 脂肪酸的强捕收性能,又具有烃基硫酸 盐的易溶、耐硬水及选择性较好等优点。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2 羧酸类捕收剂各论
6.二元酸捕收剂
1.油酸
5.癸二酸下脚
羧酸类 捕收剂各论
2.氧化石蜡皂
4.碱渣(环烷酸)
3.妥尔油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2 羧酸类捕收剂各论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2 羧酸类捕收剂各论
二、氧化石蜡皂 制得的氧化石蜡皂的组分有下面三部分: (1)混合饱和脂肪酸 这是氧化石蜡皂起捕收作用 的有效成分,一般说来酸值在100以上的产品具有较 强的捕收性能。 (2)未被氧化的石蜡 石蜡少量存在时对脂肪酸可 起稀释作用,但氧化石蜡皂中含有未氧化石蜡皂太 多时,则影响其质量。 (3)不皂化物 不发生皂化作用的氧化产物,主要 是醇、酮、醛等,这些极性有机物具有起泡性能。
十八烯酸(油酸) △9~10
十八二烯酸(亚油酸) △9~10,12~13
十八三烯酸(亚麻酸) CH3CH2CH=CHCH2CH=CHCH2CH=CH(CH2)7COOH △9~10,12~13,15~16
十八三烯酸(桐酸) △9~10,11~12,13~14 CH3(CH2)3CH=CHCH=CHCH=CH(CH2)7COOH
选厂的生产技术指标常随着季节变化而波动,夏天气温高指标好,冬 天气温低指标下降,解决的基本途径: 一、寻找熔点低的脂肪酸或对药剂进行改性。 二、对矿浆进行加温或进行乳化,提高药效。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1 羧酸类捕收剂的通性
五、引入硫酸根对脂肪酸捕收剂性能的影响
硫酸根的引入,使油酸分子带有 两个活性功能团,由于羧基和硫酸基 均有可和矿物表面发生作用,扩大药 剂的罩盖面积,增强矿物表面的疏水 性。因而可显著改善油酸的浮选效果, 降低耗量。此外,硫酸化皂对硬水的 适应性优于油酸。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pH=9.7时,用C8~C12五种不同长度 正构饱和脂肪酸浮选方解石结果。
4.1 羧酸类捕收剂的通性
三、烃基长度对脂肪酸捕收性能的影响
3. 脂肪酸类捕收剂烃链并非越长越好。
脂肪酸的 碳原子数 脂肪酸钙溶度 积常数(25℃)
8 9 10 11 12 14 16
2.7×10-7 8.0×10-9 3.8×10-10 2.2×10-11 8.0×10-13 1.0×10-15 1.6×10-16
结合八种饱和脂肪酸钙的溶度积常 浮选实践证明: 数可得出,随着烃基碳原子数增加,捕 烃基碳原子数为12~18的脂肪酸 收剂-金属盐的溶度积常数相应变小,而 已具有足够的捕收能力。 捕收能力则相应增强。 碳原子数超过20的脂肪酸因熔点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烃链的增长捕 太高、溶解度太小,捕收能力显著下 收能力的提高,会降低捕收作用的选择 降,一般很少使用。 性。 碳原子数小于8的脂肪酸因捕收 此外,当烃链过长时,熔点升高, 能力极弱,不适宜作捕收剂,但具有 在水中更难溶解、更难分散,其捕收能 较强的气泡性能。 力反而减弱,故烃基并非越长越好。
药剂分子设计
第四章 羧酸类捕收剂
目 录
1
第一节 羧酸类捕收剂的通性
2
第二节 羧酸类捕收剂各论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引 言
常用的羧酸类捕收剂主要有油酸及其钠皂、氧化 石蜡皂、妥尔油(皂)、碱渣以及癸二酸下脚等。它 们的共同化学特性主要是带有活泼的羧基官能团,可 与多价金属离子如Mg2+、Ca2+、Ba2+、Fe2+、Mn2+、 Pb2+、Zn2+等形成沉淀。所以在选矿实践中可用来浮 选赤铁矿、磷灰石、萤石、白钨矿、黑钨矿、铀矿、 方解石以及经碱土金属或重金属离子活化的石英等。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1 羧酸类捕收剂的通性
1.分子组成与结构
5.引入硫酸根 对脂肪酸捕收 性能的影响
羧酸类 捕收剂的通性
2.羧酸类捕收剂 的捕收机理
4.烃基不饱和度与 熔点的关系及其对 捕收性能的影响
3.烃基长度对脂肪酸 捕收性能的影响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1 羧酸类捕收剂的通性
上图是烃基碳原子数相同的丁黄药 与戊酸浮选方铅矿的理论研究结果。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4.1 羧酸类捕收剂的通性
三、烃基长度对脂肪酸捕收性能的影响
2. 脂肪酸类捕收剂捕收性能随着烷基碳原子数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而增强。 从右图可知,当方解石的回收率达 到80%时,C8脂肪酸用量约为C12脂肪酸 的200倍。 原因一:随着烷基碳原子数的增加, 烃链增长,疏水性能增强,因而捕收能 力增强; 原因二:随着烃链的增长分子量增 大,由于“加重效应”的影响及烃链间 相互缔合能力增强,使脂肪酸与矿物表 面金属离子生成的捕收剂-金属盐的离子 键百分数减少,共价键成分增加,溶度 积常数变小,在矿物表面吸附更牢固。
一、分子组成与结构 羧酸及其皂的结构通式为: O R-C-OH(Na+或K+) 式中R是烃基。根据烃基的结构可把它分为脂肪 酸、环烷酸和芳香酸。根据脂肪酸中烃链结构是否 带有双键又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根据羧酸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又可分为一元羧 酸、二元羧酸和多元羧酸等。羧基是羧酸类捕收剂 的亲固基,但又有较强的水化作用,故用作捕收剂 的羧酸主要是一元羧酸。
(4)油酸属表面活性物质 油酸在液-气界面吸附,具有较强的起泡性 能。使用中通常可不再添加起泡剂,但当发泡量不足或为了减少油酸 用量时,添加少量起泡剂还是有益的。 (5)油酸的用量较大 油酸的一般用量在0.1~1.0kg/t,具体用量通过实 验确定。因油酸的选择性较差,又兼有较强的起泡性能,在用量较大 的情况下,采用分批加药方式为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