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 三国鼎立学案人教版(1)

七年级历史 三国鼎立学案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学会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

3.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4.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末期,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双方:和袁绍。

3.时间:年。

4.战况:以少胜多,击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并试图统一全国。

2.双方:曹操和联军。

3.战况: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的办法大败曹军。

(三)三国鼎立
1.背景
(1)后,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和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湖北、湖南。

2.形成
(1)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3)222年,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3.三国的统治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曾到达夷洲。

(3)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联合)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材料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2)从材料可知,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东汉末年社会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政治黑暗
B.军阀混战
C.农民起义
D.国家统一
2.下列战役中,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
A.统一全国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4.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个国家之中历时最久的,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

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
A.曹丕
B.刘备
C.曹操
D.孙权
6.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夷洲就是今天的( )
A.台湾
B.海南岛
C.舟山群岛
D.西沙群岛
四、达标检测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个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 )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
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
2.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
D.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
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
4.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王,国号吴
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材料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节选自杨慎《廿一史弹词》
材料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一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

诗词中提到了哪几个历史人物?
(2)后人评述《三国演义》时曾引用材料二词,“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3)材料三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写出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东汉曹操200 曹操
(二)孙刘火攻
(三)赤壁之战刘备福建广东曹丕孙权蜀汉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进步。

因为东汉中期以来,统治黑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混战,使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魏、蜀、吴统治者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从这些史实看,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的交融。

因此,我们说这是历史的进步。

2.(1)曹操;汉献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曹操在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2)刘备。

正确。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练习
1.D
2.C
3.A
4.C
5.D
6.A
四、达标检测
1.A
2.C
3.B
4.A
5.A
6.(1)曹操、刘备、孙权。

(2)魏、蜀、吴。

(3)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因为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不适应南方水土,导致疾病流行;而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