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

第15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概述官渡之战的特点,概括其影响,归纳曹操获胜的原因。

2.概述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曹操失败的原因。

3.描述三国鼎立的史实,说明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卫温到达夷洲、西晋统一全国的影响。

4.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预习导学
1.东汉王朝的崩溃
(1)黄巾起义:184年,以 张角 为首的 黄巾军 在黄河南北发动了农民大起义。

(2)军阀互相混战,东汉名存实亡。

2.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
想一想:孙刘联军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①曹军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适应南方水土,疾病流行,造成士气低落。

②曹操自恃有20万大军,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③曹军战术错误,用铁链把战船连起来造成行动不便。

④大敌面前孙刘两家精诚团结。

(言之有理均可)
3.魏、蜀、吴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发展经济
(3)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280, 西晋 统一全国。

合作探究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立的形式进行展示。

问题一: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结局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兵力的多寡不是唯一的因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经济政治因素,其次是战争指挥者的正确决策和指挥,战术运用是否得当。

官渡之战曹操夜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阵地。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运用火攻,烧了曹操的水寨并延及岸上兵营。

这些都是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出奇制胜的典型战例。

问题二: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赤壁之战的影响。

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削弱,转向经营西北。

刘备逐步占有荆州大部分地区,趁势向西进军,夺取了今四川、重庆地区,后向西南发展。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转而向南扩张。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基本处于一种均势状态。

南方和北方都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蜀国占据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吴国占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为刘、孙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两国力量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曹魏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北方经济因长期割据混战破坏严重,尚待恢复,短时间内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

这就是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并维持了几十年的原因。

*问题三: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阴险狡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这符合历史实际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提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戏剧舞台上曹操的形象是个白脸奸臣,这是被丑化的形象。

实际上曹操博览兵书,精通兵法,戎马一生,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为后人留下了《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为发展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作出了贡献。

曹操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尤其擅长诗歌,留下了如《碣石篇》、《蒿里行》等千古传诵的名篇。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虽然他有阴险狡诈的一面,但纵观曹操一生,他功大于过。

诸葛亮足智多谋,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流传的三国故事中,诸葛亮被神话了,这是艺术的夸张和虚构,他是人,不是神。

他的智慧源于他广博的知识和对实际的调查。

如《三国演义》里描写的赤壁之战中孔明“借东风”,这东风绝不是他在七星坛祭天借来的,是由于他熟知天文地理知识,掌握了当地天气变化的特点,巧妙地利用了自然风力。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