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1教育网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
和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情境。

这首歌是哪部电视
剧的主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
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
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

为什
么要这么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
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1.官渡之战
(授新课) (1)背景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图
片和曹操诗歌:“白骨露于野,千里
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提出问题:假如你生活在1 800年前
的东汉末年,你会看到什么社会景
象?
讲述: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
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
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讲述: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
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
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
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曹操要统
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而在北方的
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
次是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官渡
之战。

(2)官渡之战
①展示动画《官渡之战形势图》。

提出问题:谁能依据《官渡之战形势
图》,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官渡之
(1)阅读图片,回
答问题:东汉末年,各
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
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
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
坏。

曹操。

袁绍,曹操。

(2)①看课本以及
形势图,简单概括出官
渡之战的经过。

官渡之
战的影响是曹操基本
上统一了北方。

培养学生的识
图能力;培养从文
学作品中获得历史
信息的能力。

激发兴趣,了解
官渡之战的背景。

[板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袁绍
以少胜多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曹操
220年曹丕建立魏都城洛阳
三国鼎立 221年刘备建立蜀都城成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