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面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力学素养,使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刚体的受力分析、平衡规律以及构件在受力后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

并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初步对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同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点,求实、上进、爱国的精神,为学习后继课程和将来从事有关的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与理念
1.以“必需、够用”为度,由简到难为原则
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依据“必需、够用”为度,由简到难的原则,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工程力学基本素质和工程应用为主线,着重基本概念和结论的应用,将定义概念、理论知识、工程应用案例、课程训练等融为一体,真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教学做练一体化,保证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

2.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为理念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精选内容,突出主线,做到案例引领,任务驱动。

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力学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学生能力和全面素质提高等方面起到引领的作用。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刚体的受力及平衡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明确杆件的内力、应力、应变、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一定的分析计算能力和初步的试验能力;初步学会利用工程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

2.技能与知识目标
(1)掌握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掌握一般构件的受力分析,受力图的绘制方法;
(3)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原理、平衡方程和计算方法;
(4)掌握拉压、剪切、和弯曲等基本变形的概念和内力计算;
(5)熟练掌握在不同变形情况下,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与计算。

3.能力与素质目标
学生能利用静力平衡方程计算工程构件的支座反力和内力;能根据内力计算方法判断工程构件的危险截面;能对工程构件进行承载力的分析和计算;能根据构件特点合理布置荷载;能对工程构件进行材料、截面形状和尺寸的设计;能对工程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校核。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考核评定办法
采用期末笔试和平时成绩(到课率、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平时成绩点40%,期末笔试成绩占60%。

六、教学建议
1.教学条件
本课程采用传统的板书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提供多媒体教室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

2.师资要求
本课程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便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问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良好的知识传导能力和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

3.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包括习题课)是本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采用讲解、讨论、答疑等方式,通过解题思路分析和基本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涉及许多工程实际问题,而且有部分教学内容较难理解,因此,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在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这部分教学内容,将有利于学生掌握难点内容。

4.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力求接近实践,最好是来源于实践的案例与情境,开发课程的习题、参考文献等内容,向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的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例如网络、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便利条件。

例如加大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把与课程有关的文献资料、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相关前沿信息等都放到网上,充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环境条件。

5.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不再像以往一样采取简单的考试,而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到课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等作为平时成绩和最终的期末笔试成绩按比例结合作为最终评价学生学习的依据。

七、推荐选用教材
工程力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