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锥的认识》教案【7篇】

《圆锥的认识》教案【7篇】

《圆锥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圆锥的认识篇一第一课时本册总课时:15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4页的内容,以及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图片:2、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联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看到过哪类似这些物体的形状后,自由发挥。

如:2、认识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片,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同学们指认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并请同学起来说一说。

(2)圆锥侧面的展开图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大胆地猜测一下,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4、测量圆锥的高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四、动手操做五、课堂练习1、2.《圆锥的认识》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形模型、一块平板,一把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圆柱体了,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二、探求新知(一)、认识圆锥的特征1、引出新知(1)出示主题图(课件)观察这些非物体的形状质疑:①孩子堆成的沙堆是什么形状?②小丑的帽顶什么形状?③建筑用的铅锤是什么形状?④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思考后回答(2)通过课件了解圆锥的形状课件展示:蓝色圆锥形积木,圆锥形沙堆,铅垂。

(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移走实物剩下轮廓,抽象出圆锥形的几何图形。

(3)教师小结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4)列举生活中的圆锥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物体?(锥形漏斗、锥形吊灯、铅笔笔尖)看来圆锥形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我们只有对它的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利用它。

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2、圆锥的基本特征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课件展示:闪烁的两个点是圆锥的顶点和圆锥底面的圆心用字母0表示,闪烁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侧面的展开图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想象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学生讨论交流)出示课件:动态演示绕圆锥侧面转一周和圆锥侧面展开过程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4、圆锥的高大家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它有无数条高。

那么,圆锥的高呢?它几条高?(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课件演示:底面直径和高的产生过程圆锥只有一条高,在圆锥的内部5、测量圆锥的高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演示。

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测量步骤:(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注意的事项:(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三、巩固练习1、第24页"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练习四的第2题。

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连线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圆锥吗?圆锥的认识篇三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侧面展开图。

2、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圆锥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二、新课1、圆锥的认识(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2、小结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

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圆锥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教后反思:《圆锥的认识》教案篇四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有步骤地建立图形与相应实物、模型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参与圆锥概念的形成过程。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在实践与操作中感悟圆锥的特征。

从而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促进迁移,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细化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突出在立体几何知识学习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根据几何学的发展史,课标教材的编排顺序,以及学生几何思维的发展,使我感到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远比平面几何的学习要困难许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会正确进行下面(如图)两两之间的六种转化。

即文字表述与立体实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立体实物与平面示意图之间的相互转化;平面示意图与文字表述之间的相互转化。

其中以不会正确进行立体实物与平面示意图之间的相互转化由为突出。

我认为在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细化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度,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通过案例研究,我认为不同的学生对于"半抽象'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此有必要将"半抽象'做进一步的解释:(1 )能够看懂或识别学过的立体实物的平面示意图;(2 )能够根据立体实物的名称或文字的描述,展示出相应的平面示意图。

平面示意图对于空间观念较差的学生来说,不是一看就会的,需要安排教学时间,选择教学的时机,使平面示意图起到帮助由具体到抽象的过度。

在《圆锥的认识》这节课上,我设计了教师示范画圆锥的平面示意图、从不同角度观察圆锥、从圆锥实物上剥下侧面、为一个圆锥侧面配底面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不断关注圆锥实物、平面示意图与文字表述之间的相互转化,促进思维的外化,帮助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逐渐提升。

(二)设计不同层面的各种活动,突出学生从感悟体验逐步到建立表象的过程。

体验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经历,体验学习不仅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体验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去做、用身体体验、用心灵感悟。

针对立体几何课堂教学,体验视觉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动手操作,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主动地感悟体验,多角度建立圆锥的表象。

在《圆锥的认识》这节课上,我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实物、欣赏图片、触摸圆锥学具、在实物上指出圆锥的高、在示意图上标出圆锥的高、用语言描述圆锥的高以及用不同的扇形围圆锥侧面比较高等环节上,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圆锥的表象,逐步深化对圆锥的认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圆锥的认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变实验教材小学数学12 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教材中安排的最后一个立体图形,教学要求是认识圆锥,会计算圆锥的体积。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是将圆锥的认识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安排在一课时完成,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为什么不能在一节课只安排认识圆锥,借助圆锥这一载体,通过对圆锥特征更深入的研究,帮助学生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过渡,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呢?因此,我选择了后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