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摘要:新区发展正在中国各大城市蓬勃兴起,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滨湖新区是提升合肥形象与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但由于建设经验不足、城市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较差等原因,滨湖新区已经出现了多方面的发展难题。
本文将依据城市规划中的经典之作——雅典宪章,探讨滨湖新区开发与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合肥市滨湖新区,开发与建设,雅典宪章,问题与解决途径1.发展背景合肥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最靠近长三角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著,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2006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1073.8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人口258万人,城市化率55.8%。
相对自身而言,合肥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仍然靠后。
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必须置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各国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比小城镇要具有明显的优势。
合肥依傍巢湖,而后者的生态资源优势和通江达海的区位特点,十分适合建设一个风景优美、交通发达的生态新区,因此,建设滨湖新区,打造通江达海的安徽“浦东”是合肥乃至安徽省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选择,此举必将进一步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合肥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合肥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
图1 滨湖新区方位图2.滨湖新区基本概述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南部,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196.9平方公里。
其核心功能是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居住综合新区等。
形象定位是合肥的城市名片,合肥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体现滨水的、生态的、现代的、地方的空间形象。
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总体思路,通过公开招标、专家评审、公众参与和多轮的科学整合,形成了滨湖新区概念性整合规划。
2007年10月,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目前,3.5平方公里的的启动区建设基本完成,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区的全长12公里的徽州大道畅通无阻,480万平方米的“滨湖世纪城”巍然屹立。
建设者们创造的体现合肥精神的“滨湖速度”,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赞赏。
然而鉴于合肥城市建设的能力有限,对未来的发展判断还不够到位,合肥滨湖新区在规划和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运用一套合理的规划体系和章程,去评估滨湖新区的发展与建设,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滨湖新区下一阶城市的建设任务有重要意义。
3.理论武器: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集中反映了“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雅典宪章》首先提出,城市规划的两个关键词为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保证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同时,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
因此,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并强调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
依照这一理论武器,结合笔者在合肥学习生活近18年的经验感悟,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出合肥滨湖新区的规划建设问题,并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4.存在问题4.1 居住功能问题(1)空气质量差滨湖新区开发建设以来,历经大拆迁、大建设和地铁建造三个转折性时刻,区域内部的金融业、服务业、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大范围的建设与改造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尽管滨湖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是整个合肥市的“优胜者”,但空气质量仍不容乐观。
更糟糕的是,周边的撮镇、店埠等乡镇,每逢油菜收割时,大批农民都会焚烧秸秆,滨湖新区正好处于这些地区的下风口,因此焚烧产生的烟雾,使得滨湖区雾霾频发,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2)居住社区公共设施配套的建设和管理难题合肥市的房地产行业起步晚、发展缓,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的商品房均价排名倒数;滨湖新区由于开发时规划不够完善,住宅开发项目规模大小不一,建设时序也不统一,因此区域内小设施重复建设,而上规模的设施难以又达到理想的配建要求,这就导致整体城区还基本属于非城市型区域,典型代表就是滨湖新区没有同步建设大型CBD、国家级会议中心、省市级政府部门办公地等大型地标建筑,明确的中心次城区也尚未显现,导致居民长时间生活不便。
同时,滨湖新区的公共配套设施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经营管理上的困难。
例如合肥师范附属小学、合肥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滨湖新区幼儿园等学校,就因为本住区封闭式服务,生源数常年短缺,屡屡上报寻求解决办法。
(3)巢湖生态环境问题滨湖新区依靠巢湖而建,打造大湖名城是滨湖的目标。
然而目前,巢湖湿地面积逐步减少,沿岸的水土流失加剧,水体芋泥不断增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湖岸出现塌陷、湖盆变浅、容积缩小等问题,蓄洪防旱能力大大降低。
目前滨湖区段巢湖最大水深仅3.77米,平均水深仅2.69米,水运能力明显不高。
同时,巢湖的污染情况不容乐观。
滨湖区段整体水质中度污染,湖区呈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呈重度富营养状态,高温天气常常产生蓝藻等现象,散发阵阵恶臭。
严峻的水质污染状况使得巢湖水暂不能饮用,滨湖地区的饮用水现今仍然来自于合肥市西北角的董铺水库。
环巢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关系到新区建设的成败,也是合肥整体发展的成败症结。
因此,治理巢湖生态问题刻不容缓。
4.2 工作问题(1)产业核心建构出现阻碍,产业升级面临难题上海浦东新区,受益于母城的强大经济能力和辐射能力,成为了国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反观滨湖新区,受限于合肥市较弱的整体经济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区域发展的后续资金并不充足,使得新区的产业核心园区建立及产业转型等工作停滞不前。
同时产业结构没有优化,目前滨湖区第三产业比重仍然不够高,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金融、服务、旅游等核心行业竞争力仍不够强大。
这样的产业结构矛盾不仅影响了新区发展速度,也不利于合肥提高中心城市综合职能。
(2)竞争压力导致滨湖新区发展滞后新区是上海经济的二级影响区,同时也受到武汉经济区的辐射,但新区都没有与二者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
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滨湖新区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
综上,滨湖新区与周边强力地区在空间的接近目前是“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和武汉吸收而流失,接收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遭遇了很大的障碍。
因此,滨湖新区目前可谓是“腹背受敌”。
4.3 游憩问题(1)旅游业尚未融入新区规划建设上海之外滩风光,南京之都城气息,杭州之西湖美景,青岛之滨海特色……这些有旅游资源的名城全部将旅游资源进行包装和产业运作,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
尽管邻近巢湖而建,滨湖新区的城市形象却很难和巢湖秀丽的风景相联系。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但是滨湖新区在城市规划中却未将旅游业划入。
反观其他有远见的旅游工程,如桂林的“两江四湖”、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都是生态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的佳作,值得滨湖新区借鉴。
(2)缺乏标志性建筑,旅游产业不够集中早在1998年,合肥市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时,缺乏标志性建筑的问题就已显现。
如今的新滨湖由于旅游业开发较晚,缺乏旅游业的龙头地标,很难在旅游市场中吸引投资和客源。
尽管环巢湖旅游业产业众多,但没有较为突出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在未来很难占领旅游市场的大份额。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归因于巢湖的行政管理部门太多,区域间协调和发展难以统一进行;一方面由于巢湖有限的生态承载力,如何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畴内做大做强旅游业,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政策,绝非短期内可以完成。
但对于滨湖新区而言,这些问题若不提上日程,滨湖新区“湖城共生”的理念就难以实现。
4.4 交通问题(1)交通系统落后,区间联系和运输承载力差滨湖新区距离合肥市主城区中心近20公里,区间联系存在着先天的困难,因而新区内部及新区与主城区的交通建设需要庞大的财政支持,并且这种财政支出要稳定的输出近15年左右,这对于合肥市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而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隐藏在此背后的尺度关系问题浮出水面,新区乃至合肥市都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却要接近并控制巢湖这样尺度的水面,对于城市景观与城市级别的提升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开发滨湖新区的核心目的是“引湖入城”,根本目的是提高合肥的整体竞争力,而如今滨湖新区的区域联系能力、运输承载力都未达到理想的标准。
法国交通地理学泰斗卡波雷伊曾提出观点: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柱。
因此,滨湖新区想要有突破性发展,必须提高其整体交通运输能力,优化交通系统。
(2)公共交通方式单一,线路密度低滨湖新区的公共交通方式仅有公交车一种,且由母城通往新区的公交车只有18路和1路车两条线,覆盖面积和延伸尺度都很小。
2013年合肥正式修建地铁,但是覆盖和连接滨湖的面积仍然很小(图4-3所示),远远不如市中心,更何况合肥市地铁正式运营还要等到约2016年左右。
仅仅靠着几条公交线路,滨湖新区很难吸引人气,招商引资工作也会陷入低谷。
合肥这几年私家车数量激增,再加上主城区内修建地铁,高峰时期拥堵状况堪比武汉。
但是合肥的司机却说:想要不堵车,开到滨湖旁。
这从侧面反映出滨湖新区人气低、客流量小的窘境。
因此,滨湖新区的公共交通拓展问题亟待解决。
图2 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图(3)滨湖新区港口尚未开发巢湖连接长江,水路运输经裕溪河航道通江达海。
但滨湖新区仍未开发自己的港口,这就导致巢湖强大的水运能力就得不到施展,与长三角的联系就如同被切断一条手臂。
因此,在滨湖区建立现代化的港口,并迅速开展水运工程,对于滨湖新区增强与外界的联动能力、扩大区域辐射范围有着重要意义。
5.解决途径解决城市规划问题,要从全局角度出发,这个全局不光是区域本身,更要考虑到区域所处的大环境,从而让被研究区域的发展能适应大范围的合作体系。
《雅典宪章》颁布距今已80年,很多思想较难适应于现代化的城市开发与建设,并且其中的建议不具有现代城市的针对性。
滨湖新区是全国首个依湖而建的区域,同时考虑到合肥市特有的地理、资源、人文特色,使得滨湖新区不同于全国其他任何一个新区。
因此,必须针对滨湖新区特有的实际情况才能提出针对性、实质性的意见,而不至于流于表面,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