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琥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琥珀》教学设计
松脂→两只小动物→硬树脂→琥珀
2.比较课文和课后“阅读链接”的异同。
3.同学们了解了这块琥珀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接下来就让我们开个“琥珀故事会”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吧。
1.根据示意图,汇报交流。
2.交流不同。
3.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通过“讲故事”地方式,更好的明白琥珀的形成过程。
《课标》第二学段目标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安排了运用复述故事的具体要求和方法进行练习,并形成详细复述的能力。在这里,重点凸显“支架”的作用,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会思维、学习表达。
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有依据的测。
板书(合理想象 科学推测)
小组合作探究,寻找推测依据,
4.梳理过程
松树分泌可以流动的树脂→树脂被掩埋,有机物挥发,变成硬树脂→硬树脂中的有机物进一步挥发,石化成琥珀。
板书(松脂化石)
“在阅读中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通过不同方式解决”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同学与老师的帮助合并整理去粗取精,筛选保留最具研究价值的核心问题。
预设2:因为这块琥珀包裹着苍蝇和蜘蛛,所以一定是天气太热,导致松脂融化。因此作者才在文章开头写到“太阳暖暖地照着”,这是松脂球形成所必须的温度条件。
预设3:作者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但是当我读到文章最后这句话“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是作者的推测。
3.学生汇报
年级
四年级下册
单元
第二单元
课时
第2课时
设计者
学习任务
石头书里的学问
学习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5琥珀
推测
苍蝇 蜘蛛
形成
松脂 化石
发现
合理想象 科学推测
教后反思
附:助学三单及评价量表
《琥珀》课前预习单
1.搜集琥珀的资料
2.认真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并试着解决。
《琥珀》课中共学单
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琥珀形成的过程,提出问题并解答
问题一: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问题二:开头为什么要介绍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
问题三:琥珀里苍蝇和蜘蛛的情景,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问题四:松树会腐烂,为什么松树脂形成的琥珀不会腐烂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标准)
1.这块琥珀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
2.思考琥珀的形成过程,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寻找“推测”的依据。
(1)什么是推测?
板书(推测)
(2)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已经知道的?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推测呢?
4.对比“阅读链接”,明晰琥珀形成的过程。
寻找“推测”的依据。紧扣“推测”,让学生读文与辨析相结合,以“独立思考+同伴互助”的方式,归纳哪些是眼前看到的写实,哪些是合理想象的推测,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课文和课后“阅读链接”的异同。品味《琥珀》语言更生动,表达更形象。
学习活动三:琥珀故事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标准)
1.结合以下示意图,梳理故事情节。
预设: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入手,谈对琥珀的了解,能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惑。通过谈所知、质疑,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
学习活动二:琥珀推测记。
多媒体课件 学习单
情景导入:一个夏日的午后,一对渔民父子正在金黄的沙滩上走着,突然小男孩踩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琥珀,这是一枚怎样的琥珀呢?它是如何形成的呢?里边又蕴藏着怎样的秘密?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学习活动一:认识琥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们默读第十八自然段,寻找相关语句。
1.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
2.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是如何发现的?
板书(形成发现)
2.开头为什么要介绍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
3.琥珀里苍蝇和蜘蛛的情景,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苍蝇蜘蛛)
4.松树会腐烂,为什么松树脂形成的琥珀不会腐烂呢?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收获。
预设1:松脂球形成得是炎热的夏天,还得在松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