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手术护理常规

心脏手术护理常规

心脏手术护理常规护理问题/关键点1.血流动力学(心功能)2.电解质3.神志及肌力4.呼吸情况5.进出量6.心包、纵隔引流管7.补液、药物8.镇静镇痛9.起搏器 10.并发症观察及处理11.实验室检查手术前准备1.手术前一日访视患者1.1了解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和手术名称等。

1.2了解患者术前基础血压、心率、心律。

1.3了解患者心功能。

1.4做好入科宣教。

1.手术日准备:监护仪、床单位、病历纸、呼吸机、吸引设备、微泵、急救设施、约束具等。

术后即刻评估1.观察便携式转运监护仪显示的心律、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

2.连接呼吸机和氧饱和度探头,确认气插深度,评估呼吸音和氧饱和度。

3.获取血液动力学参数:连接各压力监测导线,调零,观察波形和数据是否相符,必要时可用无创血压计与有创血压对比。

4.获取心率/律:连接心电监测,调试出最清晰的心电图图像。

5.连接微泵用药:确认微泵药物名称、浓度、剂量、输入速度,检查管道,确定管路通畅,三通及止水夹都处于打开状态。

6.安置管道:检查患者的输液管道、导尿管、引流管等,确保通畅,无扭曲、打折或脱落,切口及各穿刺处有无渗血。

7.安置起搏装置:起搏导线固定妥当,临时起搏器工作正常。

8.其它快速评估:瞳孔、皮肤。

9.交接班9.1与麻醉师交班:术中麻醉是否平稳、术中生命体征、进出量、异常化验值、特殊用药,带入ICU静脉用药及药量,输液管道,各类置管的型号及深度等。

9.2与外科医生交班:术前与术后诊断是否符合,实施的手术方法、名称,手术矫正是否满意,术中有无意外及特殊处理,术后护理的特殊要求等。

10.记录初始评估结果:意识、瞳孔、体温、心率/律、氧饱和度、各压力值、深静脉和气管插管深度。

11.安置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后,床头抬高30°~45°,予以约束。

12.送检血化验标本,尽早完成床边EKG和胸片检查。

持续评估1.循环系统评估1.1 监测动脉压力。

术后低血压的常见原因有低心排、降压药物过多、容量不足、出血等原因;术后高血压多见于术前就有高血压的患者、术后镇静止痛不足,降压药物应用不足等。

1.2 观察皮肤颜色(苍白或发绀)、末梢温度等,必要时持续监测CVP、PAP,遵医嘱测量PAWP、CO等血液动力学参数,综合评估心脏的功能。

1.3 观察心律,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有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对于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患者,观察是否有房室传导阻滞。

常规完成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于CABG患者,观察是否有心肌缺血的表现。

1.4观察心率。

1.5 有起搏器的患者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况见临时起搏器护理。

2.呼吸系统评估2.1 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胸廓起伏、呼吸音、痰液性状。

2.2 血气变化、CXR 。

3.神经系统评估术后患者意识改变可由于脑栓塞、谵妄等原因,对于术前有房颤及左房血栓的患者,应该更加注意。

3.1 观察意识。

3.2 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眼结膜有无充血水肿、眼球的定向能力等。

3.3 肢体肌张力及活动情况。

4.泌尿系统评估4.1 观察尿量,保持尿量1-2ml/kg/h。

4.2 观察尿液性状,有无血红蛋白尿、血尿出现。

体外循环可以导致红细胞机械性受损导致溶血。

4.3 评估BUN、Cr,低心排和体外循环及大剂量的血管收缩药物都可以引起肾功能不全。

5.消化系统评估5.1 注意胃液的量、色,警惕应激性溃疡,评估肠鸣音恢复时间及强弱,有腹胀者及时处理。

5.2 注意大便性状、有无柏油样便等。

5.3 注意肝功能。

6.血液系统评估6.1 各类血标本实验室检查结果如Hb、PLT、凝血功能等。

6.2 切口及穿刺处渗血情况,有无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

6.3 ACT检查可判断是否由于鱼精蛋白中和不当或肝素反跳。

7.电解质的监测7.1 常规监测血钾+镁q4h,保持血钾>4.0mmol/L。

7.2 血糖观察:导致高血糖的因素有胰岛素抵抗、体外循环中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术后使用肾上腺素。

8.引流管:如果引流液较多,且颜色鲜红且伴有血凝块,>200ml/h,无减少趋势,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8.1 观察引流液颜色(动脉或静脉)和引流方式(变动体位突然涌出或持续引流而出)。

8.2心包引流量多时警惕出现心包填塞:原来存在的显著出血突然终止;随着呼吸变化而出现的低心排和低血压,脉压差变窄;心包内压力增高导致了心脏各房腔内压力均衡化改变:右房压=PCW=左房压;胸片提示纵隔影增宽,或右心缘位置异常(提示血块位于右心房周围);代偿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电图电压降低;电机械分离。

8.3 怀疑纵隔、胸腔内积血应摄X线片观察纵膈宽度;查体听诊呼吸音是否减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吸气峰压上升与否。

9.疼痛和镇静评估qh。

10.观察皮肤,防止压疮。

11.常用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11.1多巴胺:小剂量的多巴胺可以兴奋多巴胺受体,特异性地增加肾脏、腹膜、冠脉、脑血管的灌注;大剂量多巴胺兴奋α受体,使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下降。

选用深静脉作静注或静滴,以防药液外溢、及产生组织坏死。

11.2 多巴酚丁胺:高度选择性地刺激ß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对心率和血压影响较小。

长时间注射可以使机体对正性肌力药物产生耐药。

11.3米力农:本品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兼有正性肌力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11.4硝酸甘油:不良反应-头痛:可于用药后立即发生,可为剧痛和呈持续性。

11.5胺碘酮:不良反应主要有窦性心动过缓、一过性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阿托品不能对抗此反应;房室传导阻滞;偶有Q-T间期延长伴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静注时产生低血压。

干预措施1.体位与活动1.1血压稳定后床头抬高30~45°,每2h翻身1次。

1.2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上下肢各关节的主、被动屈伸运动,术后第二天经医生同意后可从坐床边过渡至坐于椅上,并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以不引起心悸、胸痛和呼吸困难为宜。

1.3观察冠脉搭桥患者取血管处弹力绷带松紧度,并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练习等长收缩运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2.复温至37℃2.1体温不升患者可用加热毯缩短术后复温;也可将静脉液体预先加热,在呼吸机管道上使用加热器等。

2.2 如果患者因低温出现寒颤会增加机体氧耗,并使患者感觉不适,可适当使用药物控制。

2.3 高温可导致外周血管明显扩张并使血压降低,要注意血管扩张药物的运用和容量补充。

3.镇静和镇痛3.1术后早期应镇静和镇痛,减轻焦虑、疼痛及血液动力学应激,这些因素可引起心肌缺血和血压升高。

3.2 异丙酚常规用量25μg/(kg/min)微泵维持,达到停用标准后,逐渐减量,当患者意识清醒、肌力恢复时停用;如考虑早拔管,不推荐咪达唑仑,因其半衰期超过10个小时;如果因重度低心排、置入IABP等原因需要延迟拔管,应联合使用吗啡和长效镇静药如咪达唑仑。

3.3 镇痛最好使用吗啡持续静脉泵入0.01-0.02mg/(kg/h),它能够阻断交感神经反应而减轻疼痛,能够避免呼吸抑制和血药浓度的波动,甚至拔管后也能够安全使用。

4.呼吸支持4.1 给予合适的给氧方式,维持PaO2>80mmHg或氧饱和度>95%。

4.2 争取早拔管。

对于术前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右心系统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即使术后肺动脉压力仍旧很高,只要血压稳定,也可以考虑拔管。

4.3 预防肺不张: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时使用呼吸功能锻炼仪;根据病情定时CPT、翻身,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

5.血流动力学支持5.1 全面评估患者,合理地选择输液量及调整血管活性药物,以优化前后负荷及心肌收缩力,目标是维持心指数大于2.2L/(min/m2)及正常的血压,并保证组织合适的氧合(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大于65%)。

5.2维持合适的心率。

CABG患者术后可以维持60-80次/分的心率,以减少心肌耗氧;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维持在80-110/分。

5.3 纠正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出现时,首先寻找原因,对因处理,如低血压、缺氧、电解质紊乱等。

必要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传导阻滞时可以考虑使用临时起搏器。

6.进出量控制6.1 根据情况适当补液,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及术前左心功能不良的患者注意补液速度,防止容量负荷过重,诱发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6.2 为纠正毛细血管渗漏和血管扩张造成的血管内容量不足,在监测CVP下,可间断快速补血补液,液体包括晶体和胶体液。

6.3 在毛细血管渗漏停止、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后,应进行积极的利尿以减少术中及术后早期体内过多的水钠摄入。

6.4 按要求每小时记录进出量。

7.营养支持7.1患者清醒并拔除气插管后,如无吞咽困难及恶心呕吐,可少量饮水,并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或普食。

多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每天总热量摄入为25kcal/(kg/d)。

7.2长期呼吸机支持患者考虑肠内外营养。

8.引流管护理根据引流液的多少定时挤压引流管,记录引流液。

防止出现心包填塞,及时发现活动性出血。

一旦确定心包填塞应立即床边开胸减压。

9.血钾与血糖控制严格控制高血糖能降低纵膈感染和手术死亡率,使用胰岛素纠正高血糖,通常可以持续滴注以维持血糖小于10mmol/L;微泵泵钾应严格控制速度。

10.心理支持10.1术后患者清醒后,主动将治疗的积极信息告诉患者, 宣教各类插管如气插、尿管、胃管、深静脉、动脉置管的重要性及作用等。

10.2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仔细倾听患者的每一项主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在患者意识清楚合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约束带的使用。

11.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11.1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心脏指数低于2.0L/(min·m2)定义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通常左心充盈压力超过20mmHg,外周血管阻力大于1500dyn/cm;没有监测CI条件下,出现中心静脉压(CVP)升高、动脉压下降、周围循环不良及尿少等亦可拟诊 LCOS。

11.1.1病因:左室前负荷下降:血容量不足、心脏压塞、使用PEEP、右室功能障碍(右室梗死、肺动脉高压)、张力性气胸。

心肌收缩力下降:一过性缺血性再灌注损伤所致心肌顿抑,心肌缺血或梗死(术中心肌保护差;手术时发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或桥血管痉挛);心律失常。

后负荷增加:血管收缩、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后左室流出道梗阻(瓣架或瓣叶组织梗阻)。

11.1.2 处理:检查是否为非心脏因素(呼吸、酸碱平衡、电解质),保证满意氧合和机械通气。

处理冠脉缺血或痉挛,静脉内使用硝酸甘油有效。

补充容量,维持前负荷于最佳水平。

调起搏器,保持心率在90~100次/分。

采用心房起搏或房室起搏,心排血量增加20~30%,但心室起搏则没有这种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