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有趣的语言翻译》(必修5)

高中语文《有趣的语言翻译》(必修5)

高中语文《有趣的语言翻译》(必修5)
课程内容
《有趣的语言翻译》
一、诗歌翻译
探究翻译,我们可以首先把目光放在文学语言的翻译上。

因为文学写的是生活,而生活是包罗万象的,文学作品中什么样的语言都有。

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诗歌又是最难翻译的,有人甚至认为诗歌经过翻译就会失去原来的神韵。

以汉英翻译为例,汉、英诗歌的差异体现了两种语言文字、文化的差异。

有的语言学家形象地将英语句式描述为“葡萄型”,主干后面跟着一串又一串的从句或修饰成分;汉语句式则是“竹竿型”的,短小的单句节节展开,很少有枝蔓。

汉、英互译就犹如“竹竿”与“葡萄”之间的转换。

这些差异确实给汉、英诗歌互译带来很大困难。

1、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仔细体味下面三种翻译的妙处。

(1)Desiring to envision
the remote distance,
I climb
Another storey
of the tower.(黄泊飞译)
(2)But you widen your view three hundred miles
By going up one flight of stairs.(威特·宾纳译)
(3)If you desire to have a good and boundless sight
Come to the upper storey, by climbing one more flight.(吴钧陶译)
2、尝试着把李白的《静夜思》翻译成英语,并与翻译家许渊冲下面的译文进行比较,看看你的差距在哪里。

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3、试着吧下面Percy Bysshe Shelley的“Ode to the West Wind”一诗中的最后两句翻译成汉语。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二、翻译经验谈
翻译家严复提出过“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季羡林和许国璋先生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信、达、雅虽然只三个字,但体现了作品、读者、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


好的翻译是很费功夫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就是说要译好一个词,有时需要十天半月的推敲。

翻译者的水平如何,往往体现在他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并传达关键词语的含义上。

这就涉及选择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

直译与意译是两种基本翻译方法。

翻译大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而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意译则是在不改变原义的前提下,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予以灵活变通的表述。

例如对英语“Some prefer turnips and other pears”的翻译,如果直译成“有人喜欢萝卜,有人喜欢梨”,就不如译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一般地说,科技文献直译的多,而文学作品则意译的多。

鲁迅先生在翻译《死魂灵》时曾说过:“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词典对于翻译来说,几乎犹如空气和水对于人一样,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养成勤查词典的好习惯。

1、请你仔细推敲,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1)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美国高速公路上常见的交通警示牌)
(2)If we do not hang together, we shall most assuredly hang separately.(Benjamin Franklin)
2、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逐渐成为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

有些西方影视翻译得很艺术,例如,朴素无华的英文原名“Waterloo Bridge”被译成古色古香的汉语“魂断蓝桥”。

看到下面的英语电影名,你能恰当地把它们翻译成汉语吗?
(1)Transformers (2)The Lord of the Rings (3)The Fugitive
(4)Terminator (5)Tarzdn (6)Bathing Beauties
三、翻译与文化交流
人类的文化,从总体上来说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而这种交流和融合必须通过翻译。

作为中国人,想要与世界进行交流,就离不开与其他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

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文化的交流,还是国际贸易都离不开翻译。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新一轮翻译高潮正洪波涌起,无论是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文化交流的多向性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有的学者称之为“翻译爆炸”。

翻译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仅仅掌握了外语是不够的,学好母语同样是翻译的基本功。

此外,翻译不仅是机械的语言转换,也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

如果对本国与对象国的文化缺乏了解,要做好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

1、误译是翻译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赛珍珠在翻译中国古典名著《水浒》时,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误译。

第32回中,武松看到邻座喝上好的青花瓮酒,吃熟精肉,而自己只喝一般的酒,仅一碟儿熟菜,他以为店家故意不卖给他,便非常生气,店家解释,“武行者心中要吃,那里听他分说,一片声的吆喝道:‘放屁!放屁!’”赛珍珠把最后一句译成:“Pass your wind-Pass your wind!”实际上此处的“放屁!”是“胡言乱语”之意,不是真正的“放屁”。

就这个意思而言,你认为此处应如何翻译呢?
2、西方有句名言:Translators are traitors(翻译有反意),意思是说任何翻译都会背离原文。

《哈姆莱特》中有一段著名的独白,
开头第一句是“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英文中“be”具有多种含义,汉语中并无完全对应的语词,而且冠词的用法也很讲究。

不同的中国译者曾给出不同的汉语翻译,例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生存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在——这是问题”、“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问题”等等。

你觉得谁的翻译更好呢?道理何在?你能提供更好的译法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