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篇一:标准化茶叶栽培和生产标准化茶叶栽培和生产技术培训资料第一章无公害茶叶生产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和食品质量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观念与行为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开始从温饱型食品向纯天然、富营养、高品位的食品方向发展。

近年各种无公害茶的开发生产,正是顺应当今国内外人们日益增强的卫生保健的消费意识。

因此,发展无公害茶叶,既为我国茶叶出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为国内茶叶生产提供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国茶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使茶叶生产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无公害茶的开发与发展较快,对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茶叶界同仁与生产者、消费者的普遍关注。

鉴于无公害茶生产基地对茶叶品质与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最基础、最源头,经调查研究与生产实践证明,只有从无公害茶生产基地建设入手,重视全面规划与生态建设,保护和改善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条件,加强生产、加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运用经济手段和组织管理措施,抓好生产基地的各项质量管理措施的落实,对提高无公害茶叶的产品质量、产量与经济效益才有保证。

一、无公害茶的含义由于当今工业的污染,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和食品污染几乎遍布全球,所以绝对无公害的农产品已不多见。

“无公害茶”是一个科学名词,只是一个相对的慨念。

无公害茶叶应该表述为:无公害污染或者把公害污染物(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的卫生质量指标控制在有关标准以内的茶叶产品。

该产品是安全、卫生、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无公害。

无公害茶的含义,实际上它是包含了当今按标准生产的无公害的茶叶、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叶三个名称。

这三种茶叶虽都属无公害茶,但由于依据的1标准不同,其要求也不一样,它们之间仍有较大的区别。

简介如下:1、无公害茶叶:按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生产的茶叶,其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的茶叶产品。

2、绿色食品(茶):是根据我国国情于90年代初提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近年来又分为A级和AA级两个标准,AA级标准与有机食品标准接近。

3、有机茶:有机茶的生产、加工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的《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产品。

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除草剂、添加剂和转基因技术,只能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产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数量的农药残留,在生产过程中要建立有机生产控制系统。

4、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食品茶叶认定:⑴ 有机食品茶叶的认定颁证:有机食品、有机茶的颁证是由IFOAM认定的单位才有资格进行。

我国有机食品、有机茶的管理部门是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及其有机茶开发分中心(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内),颁证的证书有效期一年。

⑵ 绿色食品认定颁证:绿色食品颁证是我国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各省的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对生产地与产品进行检测认证,证书有效期三年。

二、生产基地条件1、环境选择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周围无污染源的地方作为无公害生产与加工的基地。

为确保无公害茶的质量,在进行大气、水质、土壤和茶树的取样,检测分析污染残留物质时,各项污染物的含量必须低于我国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的规定值,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均不得检出。

评价方法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

2、空气质量有机茶基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要求,空气中的污染物不得超过表1中的各项浓度限值指标。

3、用水质量⑴ 茶园灌溉用水要求不受污染,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灌溉水质中的污染物不得超过表2中的各项浓度限值。

⑵ 有机茶基地生产、加工用水,如冲洗加工设备与直接接触产品的部分用水质量,必须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988)和《生活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

用水水质中的污染物不得超过表2中的各项浓度限值。

4、土壤质量⑴ 基地茶园土壤要求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达60厘米以上,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生物活性较强,营养丰富,耕层有机质含量﹥1.5%,PH值4.5~6.5。

⑵ 茶园土壤质量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各种污染物的浓度不得超过表3中的各项浓度限值。

土壤重金属含量高背景值地区也不得超过国家二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表1 空气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注: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1小时平均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连续采样三天,一日三次,晨、午和夕各一次:氟化物采样可用动力采样滤膜法或石灰滤纸挂片法,分别按各自规定的浓度限值执行,石灰滤纸挂片法挂置七天。

表2无公害茶基地生产、加工用水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注:农药残留均不得检出。

表3无公害茶园土壤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5、周边环境⑴ 生产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茶园应与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附近及上风口(或河流的上游)没有污染源。

⑵ 茶叶生产、加工、贮藏与销售场所及周围场地禁止使用人工化学物品,防止可能来自系统外的污染,经常保持整洁优美的生态环境。

⑶ 无公害茶种植区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应有50-1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

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果、林和作物为隔离带。

如果是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茶基地,则这些果树与作物必须按有机生产方式栽培。

第二章新发展茶园技术要点9-10月是茶园新发展最佳时期,广大茶农要在各乡镇的统一部署和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搞好新发展茶园的工作,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一、选择适宜植茶的土壤: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PH值4.5—6.5之间,过酸或中性偏碱都不利于茶树生长,一般就地上部宜茶指示植物有映山红、马尾松、油茶籽、蕨基草等。

二、标准化放线、深耕改土、重施有机肥:茶树是多年生植物,抓好基础工作是持续优质高产的关键,15—25度的坡地茶园要筑梯,厢面宽度要大于1.2米以上,平地茶园原则上东西向开厢,但也应因地制宜,特别要便于排湿。

开厢放线标准:大行距165㎝(5尺),在大行距内放一条66㎝(2尺)的栽种行,栽种行要深耕改土重施有机肥,深耕40㎝(1.2尺),在深耕行内及时施入有机肥2500公斤,磷肥75公斤,回填后间隔7天左右就可以栽茶。

三、品种与种植方法:我市目前主要推广的品种有名山白毫131、名山特早芽213、福鼎大白等。

合格茶苗高在23㎝(7寸)以上,每亩用苗6000株(其中500株用于补苗)。

将购买回来的茶苗剪到20㎝(6寸);在已改造好土壤的栽种行上,按小行距40㎝~50㎝ (1.2尺~1.5尺)双行单株,退株 17㎝~23㎝(5寸~7寸)开浅沟栽种茶苗,要求根系自然舒展,先用泥土压紧,使泥土与根系紧密结合,然后覆盖细土至泥门,栽好的茶苗要浇足定根水,有条件的地方可在茶苗行间铺上稻草,保湿、保温、抑制杂草生长。

也可以用黑膜覆盖后栽茶苗,但要注意茶苗不能与黑膜直接接触以免灼伤。

四、幼苗期的管理:篇二: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一、除草松土:茶园经过4-5个月的雨雪,土壤已经板结,有的已长出青草,而此时土温较低,因此,在春茶开采前进行茶园除草松土,有利于疏松土壤、提高土温,削除杂草,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消耗,有利于促进春茶的提早萌发。

除草松土一般以2月底、3月初进行,深度以10-15厘米为宜。

二、施催芽肥:施催芽肥时间宜早不宜迟,在离茶树根部15-20厘米处开沟施入,亩施尿素30-35公斤或复合肥30公斤或腐熟栏肥2000-2500公斤,施后覆土。

对于不能开沟施肥的茶园,可在雨天撒施尿素,并用竹竿抖动茶蓬,让肥料掉落入土。

三、修剪:修剪最好是在2月底至惊蛰前完成,最迟不能超过3月10日。

因此时茶树经过一冬的休眠,茎、根贮藏的养分多,修剪后易恢复,又加上早春气温回升,修剪后长出的枝条不易受冻,劳力又不紧张,容易掌握。

生产茶园一般提倡轻修剪,即一般剪去去年的秋梢(青梗),留养春、夏梢(红梗),约剪去2一3厘米。

如果树冠受冻的,要根据受冻程度进行修剪,修剪要掌握宁浅勿深,免得剪去尚能发芽的部分枝条。

而对于没有受冻,又采摘名优茶的茶园,为提早春茶的采摘可改春修剪为春茶结束后修剪。

四、防冻:早春气候异常,气温乍暖乍寒,这种气候条件对茶园生产高档名优茶极为不利。

在早春季节应随时注意当地气象预报,提前作好预防倒春寒的措施。

在寒潮预报发布后,对于已萌发芽叶的早生品种茶园,要集中人力抢采幼嫩芽叶,以减少冻害损失。

在易受冻害的迎风坡茶园用稻草、杂草或遮阳网覆盖茶行蓬面,待寒潮过后及时将覆盖物掀去。

茶树遭受冻害后,必须根据受冻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和复壮措施,使茶树尽快恢复树势。

五、清沟排水:春季雨水多,若茶园排水不畅,茶树易受渍害烂根,造成茶芽迟发、减产。

因此要及时开沟排水,清理疏通排水沟,保证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做到雨停茶园干、不积水。

六、补叶面肥:3月上旬,当气温超过12℃以后,可利用茶树叶片吸收功能,根外补施肥料,促使茶树提早萌芽,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根外施肥可用0.5%尿素、0.3%磷酸二氢钾、多功能营养液“中茶早”和激素“920”等。

七、防治虫害:春茶采摘期,正值蚜虫、茶毛虫和黑刺粉虱等虫害发生初期,应抓紧在春分后清明前用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进行喷杀防治。

以下信息由爱茶网收集整理于网络: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茶叶产量和质量都占世界首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重要的出口物资之一。

据统计,目前我县现有茶叶种植面积4000多亩,但由于经营分散、缺乏栽培技术、管理粗放等原因,产量不高,因此,强化技术投入,实现规模开发,逐步走上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相结合的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努力。

一、茶叶树的生物学特性茶叶树为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栽培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25℃之间,年要求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

以酸性红壤、红黄壤、黄壤的丘陵、高山环境为宜;易旱易涝、石灰质、近中性或碱性土壤不宜栽植。

茶叶生产的最低日平均气温为10℃,以后随气温的升高而生长增快,日平均气温15-20℃时生长较旺,茶叶产量和品质较好(我县此气温均在清明前后),日平均气温超过20℃生长虽旺盛,但茶叶粗老质量差,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0℃时,茶芽生长停滞进入休眠。

我国一般茶叶新梢生育4-5月为最旺盛时期,其次在7-9月。

茶叶树新梢不采摘的自然生长,茶叶每年只发2-4轮,管理好,采摘技术措施得当可达到5-8轮新梢。

二、造好茶叶品种和茶园地茶叶品种的优劣关系到将来投产的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