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手册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南岳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今人赞叹不已。
B.5月1日,东洲公园全新开放,从岛上纵目四望,长提拂柳,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C.“朗读者”播出后好评如潮,董卿精美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让很多观众受益匪浅....。
D.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答案:A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A巧夺天工:专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
适用对象错误。
B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尽。
使用正确。
C受益匪浅:指意识或形态方面有很大的收获。
使用正确。
D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使用正确。
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A【点睛】成语的正确使用,除了准确理解成语的原始意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灵活使用。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排比)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C.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比喻)D.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 比喻)答案:CC这句话虽然有比喻词“像”,但不是比喻句。
比喻句应该要有三部分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
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正确。
3、藤野先生的全称是()A.藤野B.藤野严C.藤野严九D.藤野严九郎答案:D《朝花夕拾》全书共选了鲁迅10篇回忆性文章。
其中写到了他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在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另一位是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藤野严九郎先生。
故答案为:D【点睛】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
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
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该题考查的是对《朝花夕拾》内容和情节的识记能力,要结合平时的积累准确作答。
4、《朝花夕拾》中,“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A.孔乙己B.范爱农C.藤野先生D.寿镜吾老先生答案:B选D。
依据作品内容可知,“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范爱农。
【点睛】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5、选择一个正确答案()A.鲁迅写《范》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答案:DA说法错误。
《范爱农》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B说法错误。
鲁迅并不讨厌他,只是开始他们之间有误会,回来误会解开之后,鲁迅还帮助范爱农,对范爱农很欣赏。
C说法错误。
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一个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的人。
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对《范爱农》这篇文章的熟悉程度,如果平时阅读这篇文章时认真阅读,并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进行分析的话答题应该非常容易。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时.习:按一定时间不亦说.乎:同“悦”,愉快B.不愠.:生气,发怒三省.吾身:反省C.温故.:旧的知识传.不习乎:传授D.不逾矩.:法度学而不思则罔.:迷惑答案:C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
传:指的是传授的知识。
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和掌握。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平时文言词语意思的识记和积累,注意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正确的理解。
7、鲁迅为什么说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A.园中有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和可爱的小动物,激起了鲁迅对生活的热爱。
B.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吸引儿童去观察、发现,探索无穷无尽的自然科学知识。
C.园内景物优美有趣,可以听到神奇的传说,可以尽情游玩,有许多东西引发儿童的好奇心,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答案:C三个答案相比,前面部分,大同小异,但最后的落脚却不同了,林比较而言,“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符合本文的主旨。
故答案为:C。
【点睛】理解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不可脱离它所在的段落,也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篇目,否则的话很可能就会片面理解,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秋天,我和朋友去爬山,沿途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呀!B.听了解说,现场不少小朋友恍然大悟,原来魔术利用的是人类的视错觉原理。
C.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研究,不求甚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D.摆在阳台上的月季开了一朵,花团锦簇,好看极了!答案:DD项,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该句中月季只开了一朵,不合语境。
A项,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B项,恍然大悟:顿时醒悟过来。
C项,不求甚解: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A,B,C三项中的划线词语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9、下面关于《朝花夕拾》的内容,哪一项表述有错误?()A.《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不但放福橘教“我”说恭喜,还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B.《无常》中,戏中的无常去勾魂,因放被母亲悲哭的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自己遭罚。
C.《父亲的病》中,陈莲河所开药方总有一种奇特的药引,如原配蟋蟀、平地木十株等。
D.《琐记》中,父亲故去后,沈四太太唆使“我”偷用母亲的钱,偷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
答案:DA.正确;B.正确;C.正确;D.衍太太唆使“我”偷用母亲的钱,偷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
不是“沈四太太”。
故选:D.【点睛】本题要结合名著知识来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名著内容进行积累,包括名著的作者、人物、故事情节。
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认知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熟悉名著的中的重要人物,了解名著中的重点情节。
10、选出下列标点符号用错的一项()A.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B.“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C.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D.“啊,谢谢老天爷!”小鸭舒了一口气,“我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了!”答案:B“怪哉”外要加单引号,“一回事?”后面还没问完,要加“……”。
故答案为:B。
【点睛】标点符号类的题目,要把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作为做题的依据。
同时要把标点符号的学习贯穿在阅读和写作的各个环节中,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11、(题文)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莎莉文小姐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
B.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C.莎莉文小姐把爱和欢乐带给了“我”,给“我”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D.由于莎莉文小姐的教育,“我”最终成功地掌握了学习语言的钥匙,也最终成为了一个作家。
答案:BA项是对老师形象的分析,C项、D项均是内容上的总结。
故答案为:B【点睛】文章主旨的理解。
要结合文章中一些带有议论、抒情的句子,尤其是开头、结尾段落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12、在图书馆,新生小林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
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的成长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这书像人物画卷,有迷信无知的保姆长妈妈,有倔强耿直的范爱农,还有严谨正直的藤野先生……答案:C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
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
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
C项表述不恰当,“偷罗汉豆”是鲁迅小说《社戏》中的情节。
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这类题目,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段、人物的性格特点。
把选项信息与原著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辨析正误。
“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是小说《社戏》中的情节。
13、《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A.《琐记》B.《无常》C.《二十四孝图》D.《狗猫鼠》答案:B依据作品内容可知,《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无常》。
【点睛】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情况。
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4、阅读下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段段意正确表述的是,这段文字表现了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也表现了儿童天真、好奇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