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琳 电教课 减数分裂

邓琳 电教课 减数分裂

资料分析
导入新课
综合活动
教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实验验证。
1、多媒体展示
资料1:马蛔虫受精作用研究,
资料2: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示意图。
提问1: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有何特点?
问题2:如果精卵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有何特点?
2、提出同源染色体,定义、进行适当练习。
3、引出生殖细胞形成通过减数分裂。
课堂总结
整体汇总
动画展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问题:精子形成各个时期细胞的名称?
问题:全过程中染色体先后出现了哪些行为变化?
问题:减数分裂过程有何特点?
教师: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如何的呢?课后预习。
学生思考、研究、回答。
梳理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层层递进使学生清晰掌握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
布置学习任务,提高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
教师适时点拨,要求学案上绘图
②减I中期
动画展示: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提问:中期染色体有何行为变化?绘图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
③减I后期
动画展示: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问题:减I后期与减I中期相比染色体有何明显行为变化?
问题:分开后的两组染色体有何特点?
为了学生能够清晰的掌握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我在学案中设计了相应的细胞绘制任务,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结合理顺减数分裂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模型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尝试对生物变化进行预测,发展科学猜想能力。
通过教学发现,教学中将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充分结合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减数分裂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设问、提问,培养信息整合总结能力,绘图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设问、提问,培养信息整合总结能力,绘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加大问题难度,开展分层教学,提高部分同学的学习探究能力。
运用已学过的细胞结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
4、通过观察和分析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认同生物学发展的规律,赞美生命的美妙。
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全面的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这一内容还会为以后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奠定细胞学的基础。由于本节内容是细胞有丝分裂内容的延伸,也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所以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师姓名:邓琳
教师单位:天津市静海县中旺中学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1节
课题
一、减数分裂
课时
2课时
相关领域
减数分裂过程、有性生殖,遗传和变异
课题概述
课标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否认行为,说明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体验模拟减数分裂的探索历程,学会使用模型学习生物知识,
2、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存在的困难
学生对细胞中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认识,对信息的整合能力相对较弱。对问题的探索只停留在表层现象,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缺乏探求意识。
教材
处理
根据教材重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传递信息量大,授课过程学生活动多的特点本部分内容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减数分裂概念和学习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实验操作,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比较。
教学
策略
选择
1、结合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引导,增加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成果展示和讲解。
3、观察、阅读、整合信息、动手绘画相结合。
教学
活动
设计
回顾有丝分裂过程及各时期染色体行为特点,以人为例简述有性生殖过程

引导学生提出对生殖细胞产生的猜想,关注减数分裂
DNA数:
染色单体数:
同源染色体数
绘图,部分同学作品有投影展示,共同分析。
染色体数:
DNA数:
染色单体数:
同源染色体数
绘图,部分同学作品有投影展示,共同分析。
染色体数:
DNA数:
染色单体数:
同源染色体数
学生主动分析不同同学的精细胞种类明显不同的原因。
学生小组内讨论,回答。结合教师点拨完善答案。
了解生物学发展的规律和探究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师鼓励学生的推测。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问题
运用已有知识对精原细胞的形成进行推测,回顾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
小组内展开讨论,结合课本提示简述减数分裂过程。
适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将课堂内容引回课本,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合图片加深理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合活动

结合学案,绘制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染色体、DNA数量变化曲线(视情况)

完成探究活动:减数分裂与与有丝分裂时期示意图的区别与辨认
教学
资源
1、有丝分裂、精子形成过程动画;多媒体课件演示;幻灯投影仪;本节课相应学案。
2、学生课前通读课本,准备红、蓝两色画笔。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要求学生绘图,教师点拨总结。
④减I末期
动画展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
问题:经过减数第一次形成几个次级精母细胞?
问题:次级精母细胞同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原细胞相比染色体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减少了怎样的一半?
要求学生绘图、填空。
教师:减数第一次分裂与简述第二次分裂通常没有间期或间期很短,即次级精母细胞直接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
教学评价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创设情境
任务式教学
1、回顾: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本保证。
提问:有丝分裂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分裂的结果怎样?(配合动画展示)
提问: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是什么?此过程需要细胞完成那些活动?
2、问题探讨:生殖细胞通过何种方式形成?有丝分裂是否可行?(多媒体提示)
教学
重点
1、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和数目变化。
教学
难点
1、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和数目变化。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确认。
2、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部分时期的对比与区分。
3、对信息的整合能力的培养和绘图能力的训练。
学习
者特
征分

1、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
学生已掌握了有丝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问:生殖细胞该如何形成?(以人为例进行分析。)
回答相关问题,回顾必修一所学相关知识。
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发表个人看法,模拟以有丝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针对矛盾之处提出假设。
结合教师点拨,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探究生殖细胞的形成方式。
提出假设:生殖细胞形成过程总染色体必须减半。
通过设问夯实基础,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及与探索的心理动力。
学生在学案相应位置绘制染色体变化
学生观察动画后回答问题。
学生在学案相应位置绘制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图,填空。部分同学作品投影展示,共同分析。
染色体数:
DNA数:
染色单体数:
同源染色体数:
绘图,部分同学作品有投影展示,共同分析。
染色体数:
DNA数:
染色单体数:
同源染色体数:
不同同学绘图中染色体排列方式不同,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一个精原细胞能够形成四个精子(两种)。
一种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能够形成多种精细胞
(3)精细胞变形成为精子
动画展示:变形过程
问题:描述精子的结构?
问题:精子还能继续分裂吗?
提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期?
教师适当点拨。
学生认真观察动画后回答问题
肯定预测正确。
叙述分裂过程为: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生绘制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相关概念。掌握染色体、DNA数量变化的特点。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观察和分析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认同生物学发展的规律,赞美生命的美妙。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教师:完成学案上的相关课上练习
学生结合学案独立完成并回答问题
锻炼培养学生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知识拓展
能力训练
1、依据学案绘制减数分裂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变化曲线。
2、完成学案中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部分时期细胞图的绘制。
绘制相关图示
培养学生文字与图像的结合能力。
板书
探讨同源染色体随机排列的意义。
绘图,部分同学作品有投影展示,共同分析。
染色体数:
DNA数:
染色单体数:
同源染色体数
学生解释所绘图示中染色体行为不同的原因。
学生绘图,展示结果
染色体数:
DNA数:
染色单体数:
同源染色体数
学生就为何两个同学的次级精母细胞完全不同展开讨论并解释。
学生绘图,展示结果
染色体数:
2、分阶段详细了解减数分裂过程。
(1)减I前的间期
动画展示:
提问:观察并分析此过程中细胞内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DNA,染色单体数目变化?
要求学生绘图:染色体变化。
(2)减数第一次分裂
动画展示:减I全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