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2020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2020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 2020 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 7 页。

满分 100 分。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12 分)《小说一得》中说:“一篇好小说,无好题目,必定减色不少;有好题目,无好结构,亦然。

”小说题名是最先入读者之耳目的,如果题名新颖(别致/精致),符合读者的阅读(等待/期待),就能助益小说的销售。

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代表精英文化的经史子书,书商一般不敢篡改,但小说地位向来很低,面向的是普通大众,因而就少有(顾忌/忌惮),常随意改易书名,造成一书多名的现象。

这在明清小说史上是极为普遍的。

笔者据欧阳健、萧相恺主编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粗略统计,该书收录小说有异名者约二百部,而且很多小说不止一个异名。

有的小说在写作、传抄、成书、出版等过程中,就产生过多个书名。

明清小说的命名方式很多,你念总在《余之小说观》一文中概括道,“有短至一二字者,有多至成句者,有以人名者,有以地名者,有以一物名者,有以一事名者……种种方面,总以动人之注意为宗旨” .这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小说一书多名的一些原因,但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二:第一,读者阅读体验的差异。

读者因受到个性喜好、知识结构和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很多小说再版时,书商或编辑作为特殊读者,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定书名,有的对小说中的武打内容感兴趣,如《南北两宋志传》晚清再版时易名为《北宋金枪传》,突出杨家将所使用的兵器;有的看重小说的劝惩功能,如《绣戈袍全传》本以物命名,后改名《果报录》。

书商还善于蹭热点,紧扣读者的趣味。

如晚明内忧外患,时代呼唤英雄,故书商将《三国演义》《水浒传》合刻改为《英雄谱》 .鸦片战争爆发,国人开始产生海洋意识,为更能吸引读者,《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咸丰本改名为《三宝开港西洋记》。

第二,书商的销售策略。

潘建国曾指出,晚清通俗小说翻印的一大弊端就是改换小说题目,欺世取售。

其法五花八门,有的故弄玄虚,制造噱头,在书名上贴上所谓“志”“传”“纪”等标签;或称是“外史”“外传”“逸史”“秘史”等,如《封神演义》改为《商周列国全传》。

还有的就是为了傍名牌,傍四大小说名著的自不必说,有以“奇观”改名者,如《石点头》改名为《五续今古奇观》等;也有以“才子书”标榜者,如《两交婚小传》更名为《续四才子书》等。

以上种种,不外就是利用书名做广告而取得更大的销售效益。

张敏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发表《小说和题目》一文,称小说好似商品,“能否引起读者的兴味和注意,将首尾读全,委实也是看着那题目的吸引力如何。

所以题目是小说的广告,也可以说是引诱读者的香饵”。

由此可见,明清小说一书多名现象的产生,与读者、书商都有关系(当然,与作者也有一定的关系),是当时社会思潮、读者心理、文坛风习及商业经济等状况的折射,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的销售和传播,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

无视作品本身一味粗暴更名,造成书名与内容割裂,甚至两者之间毫无关系,如光绪间出品的小说《白云塔》曾改名《新红楼》,其实与《红楼梦》“风马牛不相及” .此类情况不胜枚举,书商唯利是图,侵害作者和读者的权益,破坏了小说创作生态。

(节选自万晴川《“名实相生”与“名实相怨”——明清小说的一书多名现象》,有删改)1.根据文意,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别致等待忌惮B.精致等待顾忌C.别致期待顾忌D.精致期待忌惮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开头引用《小说一得》的话,意在强调小说题目与结构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

B.作为精英文化代表的经史子书高不可及,因此,普通大众更愿意给小说更改书名。

C.书商、编辑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定小说的题目,一般不会考虑其他读者的阅读感受。

D. 明清小说一书多名,虽在短期内利于销售,但长期以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高二学生小林的爷爷收藏了一批明清小说。

在帮助爷爷整理藏书的过程中,小林发现了“一书多名”的现象。

经过研究思考,他就其中几本书作出了如下分析。

根据文意,这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碧梧山庄本《韩湘子全传》内封题“韩昌黎全传”,这是把韩湘子与唐代韩愈混为一谈。

B.《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改名为《三宝开港西洋记》,体现当时国人对开港通商的反感。

C.《续小五义》改名为《续忠烈小五义》,凸显了对传统忠烈精神的追求与褒奖。

D. 《好述传》改名为《第二才子书》,是书商为了达到利于销售的目的而傍名牌。

4. 《红楼梦》在写作、传抄、成书、出版的过程中产生过多个书名。

下面一段话介绍了这种情况。

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红楼梦》开头写石头将自己“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编述一集”,名“石头记”;空空道人因抄录小说而悟道,故名“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曰“风月宝鉴”;而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增删成书后改名“金陵十二钗”。

后来,程高本刊行时题名“红楼梦”,因此书名,获得后世读者认可。

①既富有诗意,又深刻揭示了小说主题②从警世角度揭示小说主旨③更关注女儿们的命运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10 题。

(19 分)霜来秋色浓陈爱民①秋天往深处走,霜肯定来。

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

某一个早晨,瓦檐上闪烁着粉粉的光,那就是霜了。

节令的抵达是时间发出的号令。

霜由水汽凝结,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霜降正像时间的一场仪式。

②霜,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

霜降霜降,其实,霜是生成的,是集结的,甚至是铺排的。

说“降”,是人的心理作用,表明一种空阔、一种自然而然。

天气确实更凉了,北方开始大面积冷起来,霜只是把大地和天空拓展得更为苍茫和澄澈而已。

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比如萝卜、白菜、红薯、柿子、枣儿等等。

③霜在秋夜里喧哗得紧,数着丰收的故事,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

田里到处是白光流淌,稻草垛憨憨的。

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

等霜全部离开,一沟沟、一冲冲、一垄垄的田,都列着阵,老老实实,规规矩矩。

④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净。

所有的颜色都酣畅到了极致。

苦楝的果实和一茎茎的叶,把鹅黄全抖出来了。

银杏到底老辣,举重若轻,一树金黄就是一树景观。

山毛榉没有服输,褐的底色中生出星星点点。

栗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写满了阳光的斑斑驳驳。

鹅掌楸挺秀的身材棱是棱,角是角。

皂角把果实撑得紫黑油亮,叶子和树干有浓浓的烟火色。

至于枫树,烈焰飞奔,自有不凡的气势。

再看柏和松,葱茏转深翠,更显高洁。

不得不承认,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

⑤“霜降抢秋,不抢就丢。

”虽说气候南北差别大,但农事在这个时节没有闲下来。

农谚说得明白,“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红薯霜降下手收,豆到寒露没等头”,等等。

这时,湘中地区开始种油菜,等到阳春,油菜花炫目的金色会排山倒海,那些布谷的欢唱倒显得轻浅了;一些农家也在田里撒紫云英草籽,开春后,紫云英自成一景,细小的花骨朵笑成一堆,随风轻漾,猛不丁,一只只野蜂就跌进这紫色的湖泊里。

⑥关于霜降,有两件事情,我记忆深刻。

一是摘棉花。

晴好的天气,母亲都要去摘棉花,我常常跟着。

我家的棉花地在山顶,霜降时,棉花骨朵纷纷绽开,像举着的一个个半攥的拳头;棉杆像刀子削过一样,瘦,但有劲道。

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啵”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

霜风虽不刺骨,但总是把母亲的脸吹出一道道沟纹。

母亲用这些棉花,一部分卖了补贴家用,一部分用来给我们兄妹做棉鞋棉衣。

如今老家生活殷实得很了,但母亲还是每年要种一块地的棉花,每年给城里的我寄一双棉鞋。

她总说,好鞋子买得到,好棉鞋难得找,土办法做的棉鞋,一针一针紧出来的,穿得久,护脚呢。

这都是实话,而且,母亲的针线功夫,在方圆十几里数得上。

几次回老家,看见母亲在村头采摘棉花,腰已经挺不起了。

我立马跑过去,和母亲一道,把棉花运回家。

还有一件事,就是父亲对田里下的功夫,总比别人下得久,下得多,下得深。

霜降后,他在自家的所有责任田里都要筑一个池子来沤肥;春耕时,把池子扒开,父亲会笑得特别舒畅。

⑦“千树扫作一番黄”,霜降一过,大伙儿又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5.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A.水汽澄.(chéng)澈B.芜.(wú)杂葱茏C.补贴湖泊.(pō)D.殷.(yān)实方圆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中“在秋夜里喧哗得紧”“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写出霜的牺牲精神。

B.在⑥段中,用“探”“捏”“扯”“投”等动词,准确表现了母亲做农活的娴熟流畅。

C.文中⑤段引用农谚,突出霜降在农事中的重要性,从而自然引出了自己关于霜降的深刻记忆。

D. 由自然之霜引发对时间之霜的思考,与《我与地坛》在景物中穿插生命感悟的写法相似。

7.下列诗句的意境与本文意境相近的一项是(3 分)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B.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8. “霜来”之后,自然界“秋色浓”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简要概括。

(3 分)军至矣!”元济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

想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4 分)10.文中用大量笔墨写“我”关于霜降记忆深刻的两件事,对此你如何理解 ? 请简要分析。

(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9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6 题。

(17 分)李想(注)谋袭蔡州, 每得降卒, 必亲引问委曲 。

吴秀琳曰:“公欲取蔡, 非 得李祐不可。

”祐帅士卒刈麦于张柴村。

想召史用诚, 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 又使人摇帜于前, 若将焚其麦积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