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2014-2015)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2014-2015)

山东省2014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真题(含详细答案解析)第一卷(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0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域.名输.送不言而喻.长吁.短叹B.档.案荡.漾长歌当.哭安步当.车C.鞭挞.脱.俗开疆拓.土唾.手可得D.损.失熏.染殒.身不恤屡建奇勋.答案:B解析:A. yù/ ū/ yù/ xū.都读dà. tàōòò. sǔūǔǚ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寒喧袅娜流水账随声附和B.瞻养温馨双轨制提纲挈领C.黯然菲薄狮子坐义愤填赝D.百舸桀骜触摸屏蔚然成风答案:D解析:A.寒暄;B.瞻仰或赡养;C.狮子座、义愤填膺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读书,要学会欣赏那些美轮美奂....的文字,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厚意蕴,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B.参加人才交流会的求职者人流如潮,然而高学历人才凤毛麟...角.,多家用人单位招聘不到专业对口的博士。

C.“秀我精彩互动文艺晚会”给观众带来了全新视听体验,每当一个节目结束时,全场就爆发出如雷贯耳....的掌声。

D.为了促销,电视生产商纷纷打起了“绿色环保”的旗号,专家提醒,环保电视市场鱼龙混杂....,购买时须认清“中国环境标志”。

答案:B解析:A.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B.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C. 如雷贯耳:像雷声传入耳朵,形容名声很大。

D.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4.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个人修养上,孟子提出了“善养浩然之气说”“尚友说”等等,无不对健康人格的培育起指导或借鉴的作用。

B.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可持续的环境。

C.实施了几十年的铁路“人身意外伤害强制保险”之所以为人诟病的原因,是它违反了保险法、合同法等诸多法律。

D.在这件事情上,到底是谁剥夺了我们的知情权?是媒体还是有关职能部门?答案是肯定的。

答案:A解析:B.成分残缺,缺少“探索”的宾主,可在最后加“发展策略”。

C.句式杂糅,“之所以”和“的原因”先用其一。

D.表意不明,到底是谁剥夺了我们的知情权,依然没有说清楚。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竹子与中国诗画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有关竹子的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

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很多朝代的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

在叙述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

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难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被艺术家所推崇,而且激发艺了术家的创作灵感。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历朝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流派。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中唐时期,竹已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

这一时期画竹十分传神而逼真,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称赞“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宋代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

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

除文同外,还有大诗人苏东坡以及他的次子苏过。

苏东坡对画竹颇有心得,在《文与可画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有“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名名。

他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画出了竹子“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内在风韵。

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明代的王绂、夏昶,清代的石涛、郑板桥,都是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家,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特别是清代,“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难怪他在《题画竹六十九则》中赞美竹子是“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5.下面有关“竹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数文人骚客面对翠竹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有关竹子的神话、诗歌、书画、丰富了竹文化的内容。

B.《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地提及了竹子的诗有几十首之多,这可以看作是我国早期竹文化的体现。

C.晋代王徽之、宋代的苏东坡、清代的郑板桥,他们动人的爱竹故事,也是中国竹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D.为了彰显创作主旨,也为了诗画相映成趣,所有竹画作者均有画必题诗。

郑板桥的《竹石》图便是典型的一例。

答案:C解析:由第一自然段中“数以千计的有关竹子的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知,和竹相关的神话、诗歌、书画为竹文化的组成部分,而C项中爱竹故事则不属“竹文化”的范畴。

6.对竹画艺术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朝时不仅竹子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而且画竹的技艺非常高超,竹画传神逼真。

B.北宋竹画家层出不穷,“湖州竹派”的文同、苏东坡、石涛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C.元、明、清三代许多竹画名家,都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D.“扬州八怪”是清代画竹名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共同开创了画竹前所未有的局面。

答案:B解析:由倒数第二自然段可知,石涛是清朝的。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不仅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多次写到竹子,此后许多朝代的典籍中也都对竹诗画有记载。

B.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和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有关。

C.苏轼在《文与可画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其中《墨竹图》深得画竹之妙。

D.郑板桥画竹不再追求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注重表现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

答案:D解析:由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最后“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这一句话可知,郑板桥画竹既真实在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也注重表现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

少失父,独与母居。

遭天下乱,盗贼并起,革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采拾以为养。

数遇贼,或劫欲将去,革辄涕泣求哀,言有老母,辞气愿款,有足感动人者。

贼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于.难。

革转客下邳,穷贫裸跣,行佣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必给。

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

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太守尝备礼召,革以.母老不应。

及母终,至性殆灭,尝寝伏冢庐,服竟,不忍除。

郡守遣丞掾释服,因请以为吏。

永平初,举.孝廉为郎,补楚太仆。

月余,自劾去。

楚王英驰遣官属追之,遂不肯还。

复使中傅赠送,辞.不受。

后数应三公命,辄去。

肃宗甚崇礼之,迁五官中郎将。

每朝会,帝常使虎贲扶侍,及进拜,恒目礼焉。

时有疾不会,辄太官送醪膳,恩宠有殊。

于是京师贵戚卫尉马廖、侍中窦宪慕其行,各奉书致.礼,革无所报受。

帝闻而.益善之。

后上书乞骸骨,转拜谏议大夫,赐告归,因谢病称笃。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二十九》)注释:①案比:清查户口时挨个审视年龄相貌。

②虎贲:皇宫卫队将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革负.母逃难负:背负B.举.孝廉为朗举:推举C.复使中傅赠送,辞.不受辞:推辞D.各奉书.致礼书:书籍答案:D解析:书:书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贼以是不忍犯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遂得俱全于.难以其无礼于.晋C.革以.母老不应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D.帝闻而.益善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答案:C解析:A代词,他/动词,到、往。

B介词,在/介词,对。

C介词,因。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江革逃难中多次遇贼,但他的孝行感动了贼人,贼人不忍心伤害他们,所以母子得以保全。

B.江革服母丧期满,不忍心除去丧服,郡守派丞掾替他脱掉丧服,并请他出来做官。

C.永平初年,江革出任楚国太仆的官职,一个多月后,因为犯事而被别人弹劾,离职回到家乡。

D.汉肃宗对江革崇敬礼遇,在江革有病不能上朝时,派官员给他送去酒菜,表示特殊的恩宠。

答案:C解析:C项,原文为“月余,自劾去”,是自动弃官而去的。

【参考译文】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

他年少时失去了父亲,独自与母亲同住。

正遇上天下大乱,盗贼到处出现,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历尽了险阻,常常靠着采集养活母亲。

他多次遇到贼兵,有时贼兵想劫持他走,江革就痛哭哀求,说有老母靠他养活,语气非常诚恳,足以感动他人。

贼人因此不忍心伤害他,有的竟然给他指出躲避贼兵的方法,于是他与母亲在危难中得到保全。

江革辗转客居到下邳县,因穷困而光着脚,为他人做工来供养母亲,(母亲)所需要的随身之物,没有不设法供给的。

建武末年,江革与母回到乡里。

每到年终,县里举行面试,江革怕车子晃动而伤害到自己的老母亲,自己在辕中拉车,不用牛马,从此乡里称他叫“江大孝子”。

太守曾准备礼物请他,江革因母亲年老没有去应召。

等到母亲死后,他曾经伏在坟庐旁睡觉,守孝期满,仍不忍心除去丧服。

郡守派丞掾替他除去丧服,便请他做官。

永平初年,江革被举为孝廉,补授楚太仆。

一月有余,自动弃官而走。

楚王英派人快马追他,不肯回去。

又使中傅赠送财物,(江革)辞谢不肯接受。

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才去。

肃宗很崇敬礼遇他,升他为五官中郎将。

每逢朝会,帝常派虎贲搀扶侍奉他,等他进拜时,常常盯住他。

这时江革有病不能朝会,皇上就派太官送酒菜给他,让他受到很特殊的恩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