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标准
1. 概述
1.1课程的性质
《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商务与经管类专业的专业能力拓展课程。
金融领域中的货币、投资、融资和风险管理等问题的国际化就是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以开放经济学为基础,研究开放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等问题,在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课程设计理念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用案例形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具有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
课程根据上述工作流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科目中金融基础知识模块、个人理财模块)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典型国际金融案例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1.3课程开发思路
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和教学的目的,适应高职学生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金融的基本理论,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简明准确的阐述清楚。
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通过对金融交易的模拟练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外汇业务、外汇风险以及外汇管制的方法,具备能够对国际相关金融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2.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牢固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业务,能够
进行国际金融的基本业务操作,能胜任外贸一线工作的学生。
2.1知识目标
(1)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货币体系、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与外汇管制、外汇交易、汇率风险及防范等国际金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
(2)了解我国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历史与现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国的外汇管制现状,(3)掌握分析国际金融现实问题的能力,掌握传统外汇交易、衍生外汇交易的交易原理和方法,具备操作基本外汇交易的能力以及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
2.2素质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使学生具备毕业后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及相关外贸工作的职业素质,具备沟通协调能力。
2.3能力目标
(1)能用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知识分析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2)能用国际储备及其管理的知识分析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问题;
(3)能用国际货币体系的知识分析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
(4)能用外汇及汇率的基本知识读懂汇率报价,判定正确的外汇交易价格;
(5)能用汇率制度及外汇管制的相关知识分析人民币自由兑换及国际化问题;
(6)能用外汇交易的基本知识进行即期、远期、套汇、套利、掉期等外汇交易;
(7)能运用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进行保值和投机;
(8)能运用汇率风险防范的方法设计汇率风险防范方案。
3.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4.课程实施和建议
4.1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国际金融》课程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研究货币在国际间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国际间货币信用活动方式的学科。
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务性都比较强。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接受能力,本课程的教学以介绍基础知识与基本做法为主,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重点、难点在于基础知识与基本做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但以务实为主。
为此,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学生提问、热点新闻点评以及课外参考资料阅读相结合的办法。
我们一般鼓励学生多看参考书,多了解经济金融信息,尤其是一些入门性的普及性读物。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出疑问,教师则更多的使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带领学生从枯燥的书本中走向充满趣味的现实。
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外实战实训,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深学生对国际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4.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2.1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演示和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2)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的中心思想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直接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自学求知。
在这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职能由传统教学中的“授”转变为“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活动由传统的“接受”转变为“自学”。
而这与“生本教育”的“要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思想不谋而合。
(3)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主讲教师的刻意引导,来充分发挥交流互动的作用,开展主题研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同学们主动参与、积极活动,通过相互提问、随机选定发言等形式在教学中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激发认知动力。
(4)演示和讲解法
演示和讲解法就是借助实物来进行的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
对具有很高的抽象程度和复杂性及表面不易看透的工作原理内容,通过实物、课件、仿真软件等一些辅助手段补充信息源,通过感观刺激传递直观信息。
4.2.2教学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模拟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室或实验室设立了投影仪和大屏幕,通过图表等资料显示,使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信息,将书本上干巴巴的文字描述用情景的模式反映出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2)实战模拟教学:利用模拟投资平台先让学生进行模拟交易,运用所学知识并验证分析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体验实战的真实性。
(3)网络教学:每位教师在学期初就确定与班级学生的联系方式,其中包括建立QQ群,公共信箱等。
教师能够在网上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这不仅是促进师生互动的一种手段,同时也能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4.3教学评价
各任务模块可参照下表进行评价:
说明:每个模块的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际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掌握情况、完成作业的准确度、完整度、规范度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学习态度、总结报告(报告的内容、态度、写作水平等)等评定项目进行考核。
4.4 教材编写
目前正积极联系出版社,出版高职高专教材《国际金融基础理论与实务》。
4.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辅材料:要力求接近实践,最好是来源于实践的案例与情境,并开发课程的习题、参考文献等内容,向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2.实训指导书:格式正确、内容全面,且能具体写明对学生的各项要求。
3.软件环境:不断完善物流综合实训室的软件环境,引进一些与采购管理软件用于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采购软件模拟条件。
4.硬件环境:希望能够加大对硬件实训内容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校内亲身参与采购管理工作的环境;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提供环境条件。
5.信息技术:充分的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例如网络、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便利条件。
例如加大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把与课程有关的文献资料、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视频的相关前沿信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等都放到网上,充分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环境条件。
4.6师资和实训条件
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能力、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等,以利于教学和课程的改革。
另外,本门课程的实训条件要求有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室,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以及与课程相应的软件作支持。
校外要求有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做实训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4.7其它说明
4.8教学参考资料
4.8.1参考书目:
张宗英主编:《国际金融实务》
梁纪尧编著:《国际金融原理案例实务》
米希尔塞德编著:《国际金融案例》
4.8.2推荐行业等网站:
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信息网/
中国外汇管理局/
编写:陈靖
校对:
审核:
工商管理学院
2013年1月20日
注:(1)页面设置为纸型:A4;页边距:上3cm,下2cm,左2.5cm,右2.5cm。
(2)标题、正文的字体及字号严格按照样本要求;标点符号要在半角状态下录入。
(3)正文行间距设为固定值18磅。
段前段后间距均设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