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洋、银元、老银元辨别真伪(2012-06-07 17:47:00)银元鉴定窍门银元在我国货币流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银元的真假直接影响到历朝历代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所以人们在使用银元的时都较为重视银元的真假。
现介绍几个常用的行之有效的鉴定窍门。
声音辨别法:利用银元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进行辨别。
用两个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银元撞击,声音清脆,既平又和,是真银元。
声音尖且高,带有铜声,是含铜多的低成妥银元。
声音低且嘶哑,周边不一致,肯定是包皮、挖补的假银元。
假银元声音多为尖短而低闷。
外形辨别法:看外形结构,注意观察银元的颜色、花纹、图案、大小、薄厚等是否正常,有无经过酸洗、锉边、包皮、挖补的迹象。
重量鉴定法:银元的标准重量应是26.5克,成色88%。
正常银元在流通过程中经过磨损,其重量也应在25.6克左右。
凡是重量低于25.6克,成色低于84%的,不是洗版、锉边、包皮、挖补就是伪造的,非真品。
洗版银元鉴定法:将正常银元用硝酸或硫酸将白银蚀去一层。
其特点是图案模糊不清,边缘较薄,颜色泛白(此明显不同于时间流通版)。
而重量比正常银元轻1-3克。
银元鉴定的正确方法2010-04-30 08:13银元鉴定,历来都是争论很大的地方。
有人收了一辈子的银元,到头来还会收到假货。
为什么?没有掌握到银元鉴定的真正方法。
银元鉴定,没有人会告诉你正确方法的,为什么?我看有二个原因:一是有些有经验者,文字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说明,不能抓住要害;二是有些人是根本就不肯实话实说。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古玩生意,对收藏银元情有独钟,当然也掌握了独特的鉴定方法。
我虽没有火眼金睛,但假银元若想在我眼前遛过,却也非易事。
先介绍一下传统的鉴定方法:一、银元的成色鉴定1、看色泽真银元的成色一般含银量都在90%左右,达到此含量的银元,色泽润白柔和,擦去污锈后,有很强的光泽。
而成色低的银元或假银元,色泽暗淡,含红铜的银元(整体)带微红色,含黄铜的银元带微黄色,含白铜的银元带微青色,含铅银元带灰黑色,含锌的银元带青灰色。
2、听音韵真银元敲击后发出的声音纯正婉转、柔和,感觉沉稳。
含铜量高的假银元,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尖高,全铜镀银的假银元声音尖锐短促,含锌量高的假银元声音脆而响,夹铜或夹铅的假银元声音呆滞而没有转音,挖补的银元声音低哑或成“哑版”。
但也有一些真银元经过火烧,猛摔有裂痕或长期受潮湿而造成声音反常。
故听声音时必须细心、谨慎。
3、用比重法测试白银的比重为10.5,低于黄金、白金比重,而高于铜、铅、锌等其它普通金属的比重。
一次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元或民国期间袁世凯头像、孙中山开国纪念币等,一般重量都在25.5克至27克之间,一两银元的重量为36.31克左右,真银元的误差不会超过0.4克。
而假银元都掺入了较大比例的铜、铅、锌等其它金属,&127;知道了不同金属的比重,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元与真银元比较一下,用手指轻轻一掂,就会发现假银元轻,真银元重。
用天平称称,假银元比真银元轻2克至5克。
二、银元的文物鉴定1、仿制品和后铸品银元的文物鉴定方法是广大收藏爱好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收藏者切身利益的重要环节。
作为收藏者必须不断学习文物鉴别知识,积累经验,充实自己,逐步提高。
银元的文物造伪,并不着重于在成色上掺假,仿造品的成色与真品相差不大,特别是机制仿造的成色基本上与真品相似。
在制作上,有些限于技术条件,银元仿制品的精美程度稍逊于真品。
我们通常从两个方面结合来鉴定。
首先要对真品有所了解和掌握,如银质的成色、重量、大小,币文风格,字体形态,边齿的排列与间隔,图案细部的对称,总的要归纳出真品的整个特征,然后再去对照伪品。
而伪品不管制假者制币技术多么高明,制作过程多么细致、精密,包装多么逼真,也是不可能达到真品那样图文流畅,字体优美,看起来那样赏心悦目。
总是存在着文字笔划生硬,字体臃肿拙劣,满文呆滞、粗壮而失调,英文字母不规整、排列不齐、字边还附有毛齿。
银元齿边之间的齿隙有宽有窄,齿身浮浅。
“龙版”银元的龙体立体感差,龙眼无神,龙纹臃肿,龙鳞扁平,龙身与龙鳞分离。
仿制品和后铸品银元,从普通型到珍稀型在钱币市场上发现几百种,并且交易比较活跃。
假如掌握了鉴别真伪的知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银元,鉴别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2、改刻品钱商为了牟取暴利,把普通银币改刻成罕见的、珍稀的银币。
改刻的手段大多采用常用的改刻成罕见的,珍稀的银币。
改刻的手段大多采用常用的改刻镶拼技汉。
像湖北省光绪元宝本省一元币,存世量稀少,伪造者利用常见的普通币湖北省光绪元宝一元来改刻造假,刮去背面的长花星,镶嵌上用银片制成的“本省”两字,普通币摇身一变,陡然成为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稀品。
但是,只要用10倍的放大镜看一看“本省”两字及周围,就很容易发现镶嵌上去的痕迹。
或再用湖北省光绪元宝一元真币同改刻币相比较,漏洞就暴露出来了。
湖南省光绪元宝一元币,这种银元是极其珍贵的试制币,现存世量极少,伪造者把湖北光绪元宝的“湖北”两字刮去,用银片镶嵌上“湖南”两字,把一枚极其普通的银元,变成了稀世珍宝。
改刻的银币种类很多,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一元的,还有半元的,还有专门改刻年份的。
像江南省光绪元宝一元币,把甲辰年改刻成癸印、戊戌年。
英国贸易币在香港流通的俗称“站洋”的银元,1911年的是枚普通币,1921年的是当今世界仅存六枚的珍稀币,伪造者把1911年改刻成1921年。
3、戏作品和臆造品清末和民国初期,造币工厂的生产任务并不饱满,生产时续时停,加上厂里的管理制度不严,有些职工在停工时戏作了一些银币,用不同的钢模正背二面合成另一种异品银币。
或用同一种正面银模合成异品银币,像民国3年的袁世凯头像,&127;正背二面都是头像,就是用正面钢模合成的。
影响最大的是高帽袁世凯大飞龙币,正面采用袁世凯共和纪念币,背面采用新雕的大飞龙钢模,合成后成了赫赫有名而又很稀少的大飞龙银元。
其它还有大清一元、北洋一元等很多戏作品银币。
看到这,你头痛没有?哪一点才是要害?不得而知。
有哪些类型?以前出现过的假银元形式:1、20世纪70年代末的假银元,此币工艺粗糙,厚薄不匀,较轻,时间略长易变黑但又在石灰墙上又画不出黑色,是唯一会摔碎的假银币。
2、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假银元,此币图文有较模糊和立体感太强两种,边齿基本匀称但不自然,有锉刀痕迹,无使用磨损及旧色包浆,声音尖高,表层电镀磨去后出现淡黄色,这两种已基本退出市场。
3、面世于10年前左右的假银元,颜色黑亮,在石灰墙上能反复画出黑线,声音同样尖高,做工往往有一面较逼真,齿边虽匀称但较生硬,肉眼也能看出些砂眼、斑痕及锉刀加工过的痕迹。
4、近期的假银元,寡白色略有光泽,音尖、质硬、略轻,立体感太强,图文欠神韵,且有锉痕。
以上4种材料均不是真银压制,真银压制的伪币最难识别,色偏白,重量基本一致,26-27克左右,因压力不足,偏厚,边牙有模糊处,边齿均匀但不自然,图文相对清晰,但同样免不了些许砂眼,用放大镜观察,图案及文字虽较逼真,但空白处版面不太平滑,无自然流通磨损的痕迹及古旧色包浆。
镀银银币:表面光滑,图案清晰,精细,成色也逼真,与真银币一模一样,表面镀银的,从形象上与成色上看是难以鉴别的。
其重量一般是20—22克,虽然精工细做,但金属的比重无法与真银平衡,所以只要称一下重量就能原形毕露。
真银币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所磨损,但不会低于25克(标准重量是26.6克)。
清朝及民国时的又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银匠凭空臆造币,如慈禧等部分纪念币。
二为清末钱币工人后来制作的伪币,其中极少部分原模后铸的倒还有些价值,至于重新雕模压制币,虽然同为纯银所铸,情况则为两码事。
此币经过长期流通,有磨损痕迹及旧色包浆,从材料及新旧方面看无法辨认,容易蒙混过关,只能从图案及文字上下功夫了。
第三为民国时期民间常见的镀银铜元,电影上常见旧时商人用指尖捏着银元,放在嘴边猛吹一下,即置于耳边听声音以辨真伪,如今所镀一层薄银已褪,露出铸工基本精良的黄铜、红铜币,磕磕碰碰且磨损较严重,往往会使人误认为是试铸为数不多的银模铜样币。
称重量和量厚度、直径。
这两种鉴别手段都需借助于天平、秤、游标卡尺一类的称量工具。
银元在长期流通中会磨损消耗,一般来说都达不到理论重量,但并非“短斤缺两”,如果库平七钱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问了。
笔者曾购一对库平七钱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和宣统元宝,重量都是25克,鉴定的结果证实了疑问是对的。
银币的标准平码换算为:库平一两=37.31克,库平七钱二分=26.81克,库平三钱六分=13.41克,库平一钱四分四厘=5.37克,库平七分二厘=2.69克,库平三分六厘=1.34克。
银元的重量、厚度与直径允许有误差存在,但若出现两个极端性的,十之八九有问题。
看颜色。
银质与非银质金属从其表面颜色可以区别,银质的光泽自然悦目,银光闪闪,一般用以替代的廉价金属很难达到这一点。
放置时间长的银元表面会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谓“包浆”,但不像古钱币那样重,只要一经擦拭便整旧如新。
银的化学分子结构非常稳定,不会发生变色现象。
另外,对镀银的伪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识别,用砂性橡皮反复擦拭,便可剥去其伪装的外衣。
观币面。
在阳光或灯光下,将银元币面与眼睛平视,观察币面底层有无凹凸不平的现象。
造假者使用的铸造设备难使币面底层平整如镜,对文字图案与币面底层的衔接部位要特别留意。
察磨损。
银元经过长时间的流通,总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和擦划痕迹,自然生成者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作旧的伪品表露的是人工行为和机器行为的有规律的磨损面和擦划痕。
有人说作旧作得最巧的是在铸币模具上作旧,就是磨损面、擦划痕和坑坑洼洼在模具上就做出来。
对付的办法就是持多个同类别的银元,在低倍放大镜下一一细察,“李鬼”就会原形毕露。
对图录。
手边尽可能置备几类印刷精良的银元图录,将实物与之仔细对比,大处看文字图案的框架位置,小处看文字的笔画处理和图案的细微末节,寻找破绽。
凡收藏银元的人都会有各自的识别方法,其共同点就是细心观察,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
俗话说:“七绿、八黑、九五白”。
滴上硝酸,如果发绿,则只有七成银,如果发黑,则只有八成银,如果发白,恭喜你,你手头的银元是真家伙!现将几种常见的假银币的主要特征介绍如下:铜版银币: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币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图案粗糙,在石头上磨一下,即出现铜的本质,敲击出来的声音尖亮而有哨声。
铅版银币:以铅充银,是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
其花纹与正常银元无异,但声音较厚、发闷,阴沉而带嗒音,以火烤之,铅即流出。
夹版银币: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较厚,磨擦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迹。
这一种称夹心银元,是假银币最为常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