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身心健康
《内经》成编年代上限当以《史记》为标志, 司马迁进入监狱开始写《史记》,时间是公元前 99年。但司马迁是看到过《内经》成编之前的文 章的。《史记·历书》:“黄帝考订星历,建立 五行”。
4、《内经》的内容
《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名著,其中不少 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和其他自然学科的成就, 除医学外,涉及天文、地理、物候、农业、人 文等多学科的内容,这些内容又与医学相互渗 透,深刻地影响着医学,遂使该书成为一部以 医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的百科全书。
①阴阳五行 ②藏象 ③经络
④病因病机 ⑤病证 ⑥诊法
⑦论治
⑧养生 ⑨运气
6、黄帝内经对后世的影响
(1)《黄帝内经》对中国医学的影响 ①中医理论的奠基 ②中医临床诊疗的指导思想 ③中医养生原则的奠定 ④中医学术发展的渊源
(2)黄帝内经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①对天文学的影响 ②对农学的影响 ③对物候学的影响 ④对音乐学的影响 ⑤对管理学的影响
2、心理平衡调节法
(1)基本原则
①要将目标锁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 范围之内。
②要有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 度。
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 社会活动。
(2)具体调节方法举例
①宣泄法
②转移法:在某一方面遇到挫折,不要 把自己陷在这个坑里爬不起来。可以把 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方面。
③心理疏导法(心理咨询法)
5、日常生活工作四原则
放松原则、专注原则 愉悦原则、理智原则
动脑不动心;用智不用情。
6、经常做到四快乐
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自得其乐、没乐找乐。
十一、促进、鞭策自调机能的方法
1、基本原则
运用各种刺激手段,通过改善肌 肤血液循环和促进经络经气运行,达 到激发、促进、推动人体自动调节机 能的效果,进而起到调节身心,保护 健康的作用。
《黄帝内经》不少文章是以黄帝和他懂医学的大臣 们问答的方式写成的,这可能就是汇编者把这些 文章编辑在一起后,命名为《黄帝内经》的原因 所在。后世把中医学称作岐黄之学。
3、《内经》的成编年代
一些文章在春秋战国就出现了,但《内经》 成编年代下限当在西汉(公元前一世纪)
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首载书名,其 依据是刘向、刘歆编的《七略》,《七略》中的 医书校订,是由李柱国在公元前26年完成的。
《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不同篇章中所反映的社 会背景、纪时纪年、学术思想、医学理论、诊疗 技术以及文章笔法、文字使用、篇幅大小等存在 着一定差异。这些文章大约是在春秋战国到西汉, 也就是2500年前到2100年前,诸多医家所写的。 经过收集、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而编辑成册, 是具有论文汇编性质的著作。
医疗8%
• 遗传因素占15%;
• 医疗服务条件占8%。
生活方式 (心理情 绪、行为 方式、饮 食起居习 惯)60%
遗传因 素15%
医疗条件 8%
社会和环 境17%
六、《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养生思 想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 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 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 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1、心理健康的标准
• ①能够准确了解和认识自己在社会群体 中的定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 ②能够正确适当的评价自己。正确对待 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他人和社 会对自 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可以应对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
• ④能够理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人际关系良好。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 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 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 德全不危也。
①顺应自然规律,掌握养生技术。
②饮食有节,限制饮酒(不可以酒为浆)
二、《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病已成而后药 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
《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 半生也。 《宝命全形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 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群峰教育集团特约养生讲座
黄帝内经与身心健康
——健康的自我管理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30 苏州
一、《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书籍,是中国医学 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經典著作。 《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奠 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医学发展的 基础,因此被后世医学家尊为“医家之 宗”。
④以情胜情法:恐胜喜,喜胜悲,悲胜 怒,怒胜思,思胜恐
⑤改变观念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 可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3、修德、修心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 神内守,病安从来?……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 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孔子: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 孙思邈: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
• 动物最初出现的心理现象是简单的感 觉。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也有感知。
•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心理发展的最高 阶段。
四、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和危害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 下和心理适应能力底下的状态。表现多样,如 容易疲劳,腰酸背痛,睡眠欠佳,食欲不振, 排便不爽,精力不足,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焦虑紧张,心烦急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月经紊乱,低热,淋巴结肿大……
2、《内经》的作者
书名冠以“黄帝”,仅仅是崇古假托。
黄帝是5000年前中国古代一个氏族的首领,用武 力统一中原后,被各诸侯尊为天子,和其前的 炎帝都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中国人 常常自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 族古代的圣贤。
古人有尊崇古代圣贤的思想,为了让周围的人能 接受自己的观点,常常假托是古代圣贤所说的 话。古人不需要论文、著作来参与职称晋升, 因此写文章也就大多不署自己的姓名,就连把 众多文章编成一册的人也不署自己的姓名。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 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 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以欲(欲望)竭其精,以耗 (嗜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 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
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人要善良、要积德,不仅在行为上要行善积德,还
要积口德,不挑拨是非,不出口伤人害人。 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
4、解放自调机能的操作技术
无为法: 物我两忘,意气俱静, 无无亦无,一灵独觉。
有为法: 意守法 守身内或身外之物 默念字句法
吞津法 皆要持之以恒,长久训练
三、健康的定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
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健康的人应具备
①无生理及遗传疾病 ②有自我控制能力 ③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 ④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
• 心理即精神,是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情绪、情感、性格、能力的总 称。是客观事物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 原则:运动有益,贵在坚持,多动更好, 适度量力,轻运动,勤运动。
• 方法:每周要有五天进行中等强度的运 动,每次达到30分钟。有氧耐力运动, 如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车、舞蹈、 太极拳、瑜伽。
产、假孕、癔病、黄褐斑 ⑦儿童厌食、遗尿、夜惊
十、解放自调机能的方法
浇花要浇根,养生要养心。解铃还须系铃人, 心病还需心来医。养生要从养心入手
医家养心:修养心性 易家洗心:改变心志;改变想法 儒家正心:使人心归向于正 道家静心:使心灵安定宁静、干净 佛家明心:使心思清明纯正 气功家修心调心:修养调摄心性
2、刺激方法
• ①拍打、搓揉 • ②刮痧、拔罐、循经推按调理、正
脊、推拿、点穴、312经络锻炼法、 敷药 • ③针刺、艾灸、埋线、割治、放血
3、选区思路
① 以痛为输法
• 《黄帝内经》:以痛为输 • 什么地方痛,或什么地方有阳性反应,也就
是敏感点,就刺激什么地方。“输”是运输 的意思,刺激此处,有输运气血的作用。 • 为什么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孙思邈《千金要方》又叫“阿是穴”。 • 这类穴位,没有固定名称,没有固定位置, 后来也叫“不定穴”或“天应穴”。
内容包括《素问》81篇、《灵枢》81篇。共 162篇论文。
5、《内经》的理论体系
《素问》侧重基本理论;《灵枢》偏重于 经络和刺法。两书之间,篇章之间,都有不少 互见的内容,也偶有不一致的观点和思想。因 此,将《内经》全书内容按理论体系结构进行 归类研究,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一般将 《内经》理论体系分为:
③起居有常。(昼作夜息)
④不妄作劳、形劳而不倦。(适度运动)
⑤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御外邪)
⑥精神娴静愉悦,抵御诱惑(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 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 其心)
⑦不可醉以入房。(房事适度)
七、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 《内经》认为:不良情绪直接导致气机紊乱 • 怒则气上,怒伤肝。 • 喜则气缓,喜伤心。 • 思则气结,思伤脾。 • 胃,围也。围受食物也。(刘熙《释名》) • 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 • 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 • 悲则气消,悲伤肺。 • 恐则气下,恐伤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