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养生生、长、壮、老、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自古至今,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与向往。
自神农尝百草到如今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疾病斗争的脚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人们逐渐注意到中医的治病与养生,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今天我们讲的是《黄帝内经》与养生。
我讲的开场白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
作为企业经营者,大家都希望获得利润,对既定的目标都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
可是这种信心和希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的。
有的人可能严重亏,甚至倾家荡产,弄不清失败的原因。
因而常常抱怨运气不好,有谁能想到生意场上的失败和自己的健康不佳存在内在的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
今天就这个问题和各位老板探讨养生与经商的规律及其相关关系。
《黄帝内经》告诉人类,保证健康长寿的根本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聪明的人在有疾病先兆,但尚未发展成疾病的时候就去预防,使人不得病,这就叫不治己病,治未病。
在有动机征兆,但尚未发展成大乱的时候,积极预防,使大乱不能形成,这是个必须要牢记的忠告。
如果有了疾病才去养生与医治,大乱形成才去治理,如同渴了才去打井,战斗正打起来了,才去造兵器,岂不是大晚矣!这就是《易经》上的忧患意识,《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国家如此,企业亦复如此,企业管理领导当未雨绸缪,应时时抱有危机感。
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所以《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是《易经》三大主题思想:企业家必须有忧患意识,才能充满革新精神,不断改进管理革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强劲的竞争力,这不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吗?根据以上所述,养生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可防止未老先衰,祛病延年。
养生的关键是预防为主,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十分强调预防为主的健身防病原则,所以,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旦有病症,必须不失时机去医院检查治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简称《内经》)。
其成书年代是千百年来学者医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多种说法。
经考证成书于战国及秦汉,汇编成书于西汉。
其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汇编者收集、整理、汇编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上古时代民族智慧和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他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地理学的论述,比西方近代才兴起的医学对人的发现论述还要精确和全面。
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股研究中医学的热潮就是最好的明证。
它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心理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应用于疾病的防止和养生的巨著,是用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器官与环境统一的典范,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学之宗”,是学习中医首先必读之书。
《内经》是根据《周易》中“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医学模式,莫定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医理源于《周易》,古代医家都强调“医通于易”,故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称,这已有历代著名医家加以阐述。
如中国一代大医孙思邀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
医学宗师孙一奎所著《医旨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大医家恽铁樵在其名著《群经见智录》中说:“《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中医中的高深奥理与易占体系都同出一辙,可见《周易》在中医学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综上所述《内经》是一部伟大的中医学经典,又是一部养生学之巨著,其医理源于易理,又发展了易理。
在养生学方面《周易》中蕴含着丰富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亦蕴含着养生方面的真谛,对中国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一、《内经》的养生纲领《内经》提出了养生的两大纲领:一是对外要适应自然界环境,避免六淫之邪的侵袭,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六神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太过或不及,均为异常,这六种异常的气候变化,若身体抵抗力弱而形成制病因素,便称为“六淫”,这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
二是对内要调养精神,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变化,即“精神内守”“恬静虚无”。
以上两大纲领的理论根据就是《周易》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周易》中每一个经卦都有三个爻,这代表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反映人与天地自然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这里的天与地可以当为自然界),表现在天与人的互动、互通,天即人,人即天,在这样一整套理论体系和行为方式中,将宇宙间的自然现象,社会人文现象,人体生命现象视为互相联通、互相作用、互相反映的一个整体,他们之间处于阴阳平衡的和谐状态。
如果人类违反了这个自然规律,人类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
这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价值的实现就达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的和谐,这也就是一种最佳的理想管理状态。
《内经》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圣人之道者,上合与天,下合于地,中和于人”,这就是人、自然、社会三维一体的生态整体模式,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不仅使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着春夏秋冬四季有规律的变化。
人体必须调节自身的功能,以增加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避免四时不正之气即邪气的侵袭。
《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苍亡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四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四时之序”“服天气”一就是指顺应自然界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通神明”是指要天人阴阳统一起来,以达到外邪不能侵袭的养生目的,而精神意志活动是指五脏精气活动的反映,但志意不能反过来调控脏腑活动。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魂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所以情绪安定,精神畅达,减少妄想,不患得患失的思想情绪,即志闲而少欲,才能气血充盛,五脏六腑运行和畅,阴阳平衡,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随着人类的繁衍,社会的进步,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生理、病体的影响愈来愈大。
《周易》《内经》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思想体现中医养生整体调节的优势,在当今的医学模式演变中将会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社会上有一句传文:高官不如高职,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心态好。
不无道理!养生就是养成心态好,这也是长寿者的共同体会。
“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到经商之道,它是最佳决策产生之根本。
种子乃生命延续之源,决策为企业立足之本。
顺天而行,最优质的种子才能诞生。
“天人合一”最优化的决策才能产生,因此如何使企业决策者精神状态保持最佳状态,为决策者营造一个“天人合一”的环境,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周易》有变易、不易、简易,这是《周易》的三大法则。
简易即“删繁就简”,也就是“大道至简”就是说事物矛盾复杂到什么程度,解决矛盾的方法就应该反过来简单到什么程度。
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常常是多因一果,令人迷惑不解,但其中必有一条起支配作用的力量。
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你会打开迷宫的大门。
例如你想了解自己事业的成败,必须知道自己身体的好坏。
这是因为人的内因影响事物变化的趋势,主观和客观相辅相成,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当一个人身体气血畅通时,精气神就旺盛,事业则通。
身体欠佳时,运势就下滑,按现代科学的说法,这就是生物场。
在我接触的不少朋友中,有的为官场上的事情忧患,有的为生意上的事情着急,我直率告诉他们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先调身体,平衡的身体产生平衡的精神状态,才能产生平衡的社会关系。
二、(内经》养生原则《皇帝内经素问》明确指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年”。
根据以上,关于养生原则《内经》主要提出五项:一曰:“法于阴阳”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先哲对世界的认识。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就是道理,就是规律,它体现了自然万物本源和运动变化的法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概念。
《易系辞》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周易》云:“乾,阳物也。
坤,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由此可见,《周易》的天道观是建立在“道”与“德”的思想基础上的,这种思想对道家和医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说明“道”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法则。
《皇帝内经》发挥和丰富了这一学说,具体运用到医学和养生理论和实践中来。
主要是以对立统一为核心,以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相互平衡为基本内容,并且采取类比取象的方法,来说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药物治疗、养生等问题,法于阴阳,就是顺应自然阴阳消长寒暑变化规律,调养自身使人体适应自然界阴阳变化的适应能力。
以此观察商界,有人松静自如,稳操胜券则财源滚滚,有人疲于奔命都两手空空,有人白手起家能创下大业,继承巨富都毁于一旦,为什么这样呢,在于这些成功人士中有些人不懂《周易》,但他们所做的符合阴阳之理,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这一阴一阳虽然有正有反,但调和正反的是均衡,一阴一阳要达到调和均衡,便是得了道,不均衡便就不得道。
这也证明了老子提出有无相生的理论,道之人可以从无到有,无道之人可能从盈到亏,所以中国先哲告诫我们,人做事要懂阴阳,企业领导者学点阴阳之理。
二曰:“和于术数”术数指“易”数的天干地支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等法则,其目的通过相生相克制化之理,达到事物的平衡,这为中医养生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调和原则,打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内经》养生的灵魂是平衡论,平衡是宇宙正常运行的自然法则,天地生态平衡,万物正常生长,国家收支平衡,社会才会稳定,企业决策管理平衡,企业发展壮大,人体内脏平衡,身体才会健康。
《内经》养生的使命,就是在人体内部建立一个风调雨顺的平衡环境,使新长出的细胞健壮,取代病态的畸形的细胞,从而推迟衰老,保持健康的体态。
因此《内经》认为维持体内与精神上的阴阳平衡,是保证生命机能的重要环节,从而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体内脏腑的阴阳相对平衡,才能提高健康水平益寿延年。
懂得了平衡论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养生并不治病,只调和平衡,失衡则杂病丛生,平衡则百病自愈。
将此概念用之于管理,大到管理国家,小到管理企业,甚至个人家庭,其管理的任务就是把握全局。
如针对各个部门之间搞平衡协调的问题,管理者如通晓这道理,就可去掉一串串的烦恼与怨恨,就能趋吉避凶,事业发达。
反之阴阳不平衡,就会呈现混乱衰败,失衡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管理者应该胸有成竹,入木三分,一眼找出失衡的关键所在,像中医大夫一样找到病根才能有效的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