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
• • •
上海
p b
(仄声)旁 袍 瓢 怕 派 炮 碑 臂 比
北京
p
(平声)别 倍 避
ph
ph
方言、亲属语言间的对应关系
• 方言之间存在着语音对应规律,学习普通 话的时候,就可以成批的类推,不必一个 一个地死记硬背。 • 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也存在有规律的语音 对应规律,如拉丁语族的法、西、意、葡、 罗等语言,日尔曼语族英德等语言都分别 存在着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我们正是 利用这些语音对应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 关系的。
三、语音对应规律和历史比较法
• 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因语言 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呈现出种种差异。语言发展的 规律性使这些差异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 • 中古 北京 济南 太原 广州 • 清入 阴平 • 次浊入 阳平 • 全浊入 上声 去声 • 入声1 • 入声2
上海话双唇塞音与北京话的对应规律
语音演变有一定条件
• 从三十六字母到普通话声母,语音演变可 以表述为全浊声母变为同部位的清音声母, 这一规律被概括为浊音清化,条件是:1、 平声字变为送气音,2、仄声字变为不送气 音。 • 声调演变规律被概括为:1、平分阴阳,浊 声母字归入阳平;2、全浊上声字归入去声; 3、入声派入阴阳上去四声。
三十六字母和现代汉语的声母
• • • • • • • • • • 帮 非 知 端 精 照 见 晓 影 滂 敷 彻 透 清 穿 溪 并 明 奉 微 澄 娘 定 泥 从 心 邪 床 审 禅 群 疑 匣 喻 来 日 • • • • • • • p ph m f s n x l
ts tsh t th t t h h k kh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 随着社会发展,新事物的产生,新产生的词。 • 新词是过去没有,现在社会上新出现、流行的词。 每个时代都有新词出现,有的流行一阵子后为社 会所淘汰,有的就吸收到普通话中。 • 新词对词汇来说是丰富的结果。 • 旧事物的消亡,一些旧有的词因使用频率降低而 推出交际。如伙夫、马夫、厨子、牙子等。
文献中的记载
• 唐代胡曾《戏妻族语不正》:呼十却为石, 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阴)。 • 《颜氏家训· 音辞篇》:南人以钱为涎,以 石为射,以践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 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
诗歌押韵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杜甫《梦李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 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 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 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 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 色。水深龙潭阔,无使蛟龙得。
宾语由动词前移到动词后
• 汉语古代有宾语在动词后边的形式,也有 宾语在动词前边的形式。例如: •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我欺骗谁呢?难道欺骗老天爷吗?) •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 但是宾语在动词前面是有条件的,必须是 疑问代词或是否定句里的代词。而宾语在 动词后边则没有这些条件。
时间性
• 语音系统演变有一定的时间性,大约在宋 代,全浊声母全部消失了,但是现在的吴 语中还保留者,一千多年来,没有再发生 变化。 • 元代的入声韵部消失,但是现代的邯郸、 张家口以及南方的一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入 声韵母,它们一千多年来,没有继续变化。
地域性
• 语音系统演变在一个地方发生,在另一个 地方不一定发生。有地域制约。例如北京 话入声消失,广州话至今还保留着入声。 • 北京话精见组字在齐齿呼、撮口呼韵母前 都变成了j q x ,在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前 仍读z c s 和 g k h;广州话没有发生这 种变化;而济南、郑州见组字在齐齿呼、 撮口呼韵母前变成了j q x ,精组字在齐齿 呼、撮口呼韵母前仍读z c s。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唐健雄
关于语言系统
• 语言是一个系统,内部有许多子系统。我 们说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 其实它们是语言的三个子系统。 • 语音下面有音节、音素(音位),它们是 语音的子系统;元音、辅音、声调等则是 音位的子系统。语法分词法、句法,它们 是语法的子系统;词汇分基本词汇和一般 词汇;词汇分词和语;词又分单纯词和合 成词,它们都是词汇不同层面的子系统。
出; 鸡和饥隋唐时读音不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
• 语音演变是指同一语言的语音从某一历史 阶段到另一历史阶段的变化。 • 语音演变是个缓慢的过程,不易觉察,如 果我们把不同时代的语音材料放在一起比 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语音的变化。 • 东:德红切。de+hong→dong 被切字是阴平,反切下字是阳平。 • 列:良薛切。liang+xue →lie 被切字是去声,反切下字是上声。
• 汉语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 次序发生了一些变化。代词宾语由动词之 前,移到动词之后。南北朝以后,就逐步 移到动词之后,与动——宾格取得一致。 • 总的看来,汉语词序几千年来,变动不大。
从大名冠小名到小名冠大名
• • • • • • • • 甲骨文中有许多大名冠小名的结构,如: 丘商 丘雷 丘喜 阜荥 …… 城濮 城颖 城隶 丘舆 丘获……《左传》 鱼鲔 草介 禽犊 虫蝗…… 树fai 桃树fai tau 李树fai mn 果子mak 桃子mak tau 李子mak mn 花wa 桃花wa tau 李花wa mn 汉语偏正结构定型之前经历了一个“偏— 正”“正—偏”并存的过程。
意义 梵语 希腊语 拉丁语
三 父亲 哥哥、弟弟
trayas pitar bhrater
treis pater phrater
tres pater fater
印欧语演变规律
(原始印欧语) *bh bh (梵语) ph (希腊语) f (拉丁语)
古入声字
例字
北京 苏州 梅县 广州
全浊声母清化
(帮母)p
• (并母)b (滂母)ph (端母)t • (定母)d (透母)th (见母)k • (群母)g (溪母)kh 例字:柜强舅/葵狂琴 例字:稻队弟/题桃头 例字:病棒抱/棚平袍
声调的演变
古代声调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普通话声调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 语音演变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如浊音声 母清化规律,入声消失规律,韵尾合并规 律等。 • 语音系统的变化表现音位聚合关系的变化 和组合关系的变化 • 语音系统演变的特点:条件性;时间性; 地域性。
• 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推测一群方言或亲 属语言的原始面貌。说明它们的分化、发 展的过程,是推溯语言演变的有效方法。 • 这种方法曾经系统的应用于印欧语系各语 族语言的研究,使其语系的演变过程大致 得到说明。也曾用于其他语系的语言研究, 取得丰硕的成果声字、反切、对音
• “伏羲”作“庖羲”;圃:不雨切。 • “照”;舅;杞;移、夥;通、桶;潘、 藩; • 监:古咸反。衔音咸。掺:所衔反。衔, 阿鼻旨、河鼻旨、 音衔。 阿毗 • 佛陀(buddha)阿鼻(avici) • 日译吴音 日译汉音 朝鲜译音 越南译音 • 鸡 kai kei kiei ke • 饥 ki ki k i ki 组还未从k组分
聚合的变化导致组合的变化
“着”的虚化
• • • • 常恐祖生先吾着鞭。《晋书· 刘琨传》 长文尚小,载着车中。《世说新语》 方响闻时夜已深,声声敲着客愁心。 撞着八个大汉,担着一对酒桶。
虚化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规则和条理是主 导的一面,但运用中有强式和例外。也就 是说,语言中有规则的一面,也有不规则 的一面。 • 语法中存在整齐划一的趋势,也有抗拒这 种趋势的矛盾。 • 类推作用是铲除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 则的适用范围。
语法演变的类推的例子
• • • • • • • • • Learn——learnt——learned; 打扫卫生 恢复疲劳 酒吧 网吧 话吧…… 啤酒 扎啤 生啤 干啤…… 感动中国 感动河北…… I-me he-him she-her we-us they-them Who-(whom)who did you see? which what that where when how
• 汉语缺少形态,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 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 •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一是实词的句 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 楚,还产生了量词。二是开始出现词缀 (子、儿、头)和构形语素(着、了、 过)。
量词的产生
• 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 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宪问》 •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 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 语· 子路) •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 无愠色。《论语· 公冶长》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
第一节语音的发展
一、怎么知道语音发展了
• 某个地方,一系列字音,年岁大的人是一 种读法,年轻的人有是一种读法,这就是 语音变化的兆头;例如:浆≠姜 • 有的地方同一个字读书时的念法和说话时 的念法不同,这是文白异读,例如:择、 册、隔、德、伯、熟、剥、贺„„ • 文白读音不同也是语音变化的痕迹。
历史比较法
• 语音对应关系为研究语言的历史提供了可能,我 们可以根据方言或亲属语言的现状和对应关系, 推知他们所从出的原始母语的面貌。 • 方法是把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基本词加以比较,从 中归纳语音对应关系,来推知原始母语的许多事 实。 • 历史比较法是利用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和亲属 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测拟原始母语的方法。
关于语言发展
• 语言发展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发 展中,语言自然不例外,始终处在变动中。 不在发展的语言有两种,一是没有人使用 的语言,一是已经死亡的语言。 • 语言发展是渐变的,我们不易觉察到。语 言的发展总是从个别现象开始,最后导致 整个系统的变化。 • 社会发展、语言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语 言之间的接触都会导致语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