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一填空:1、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的一部书。

二、实词解释1.子:2.说:3.愠:4.君子5.吾:6.日:7.三省:8.信:9.传: 10.罔: 11.殆: 12.女:13.齐: 14.弘毅: 15.已: 16.凋:17.其: 18.恕:三、通假字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3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4.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 ?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 , _。

9.论述取长短处的句子是,。

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1.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

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

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

14.在《<论语>十则》中,孔子提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16.学习与思考是紧密结合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同时,学习又是相互联系,从旧知中不断获得新知的过程,这自然使我们联想到《论语》中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XX年2月18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开幕,请你引用《<论语>十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了我们对世界各国嘉宾的欢迎之情。

18.《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身边贤能的人看齐的名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0.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

但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

李老师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六、文章理解1、从本文找出九个成语,并解释。

①不亦乐乎;②温故知新: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见贤思齐:⑤三人行,必有我师:⑥择善而从:⑦任重道远:⑧死而后已: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3、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4、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5、“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6、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7、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10、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11、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阅读探究1. 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

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 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重视品德修养。

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

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 第三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不是。

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 第四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

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

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 第六则、第七则:(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

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第八则:(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 第九则: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

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则:(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 《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 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