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纳整合|地理季节的判断解题思路

归纳整合|地理季节的判断解题思路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四季的更替,四季的更替导致气温、气压、气候、水文、动物、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季节变化,自然环境的季节变化又导致人类活动的季节性。

因此,有关地理季节判断的试题,推理性强,时空跨度大,综合范围广,涉及知识点多,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图文转换能力和知识迁移整合能力。

季节判断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第一步判断错误,后面的题就会全错,如果将这类问题进行归纳找出规律,就会尽量避免答题的错误。

高考地理中给定的条件,往往隐藏着限制性的季节信息,如何准确的提取信息,是能否解题的关键,本专题就重点阐述季节信息的提取规律。

一,根据天文现象提取季节信息1,地球公转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分析季节——近日点表示北半球的冬半年,远日点表示北半球的夏半年。

2,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地球在公转快的位置是1月初,地球在公转慢的位置是7月初。

3,正午太阳高度判季节——北半球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向北递减。

4,昼夜长短判季节——以北半球为例(1)昼长于夜,昼长>12时,为夏半年,昼短于夜,昼长<12时,为冬半年。

(2)日出早于6时,日落晚于18时为夏半年;日出晚于6时,日落早于18时为冬半年。

5,太阳视运动信息条件的提取——以北半球为例(1)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2)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3)春秋分;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二,根据气候变化信息提取季节1,气温所反映的季节信息(1)太阳辐射的季节分配——夏半年是高温季节,冬半年是低温季节。

(2)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点北陆北,点南陆南”,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北突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

(3)我国的具体情况:1月前后,0摄氏度等温线大体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温差大,东部的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全国的低温中心位于漠河附近;7月前后,全国普遍高温,东部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全国的低温中心位于青藏高原,高温中心位于吐鲁番盆地。

2,水资源的利用——如我国水库冬春放水夏秋蓄水,水电站夏秋发电量大于冬春。

3,生物资源的利用——如冬季是我国东北林区伐木外运的最好季节,天山牧场冬季下山夏季上山,舟山渔场冬季墨鱼夏季带鱼。

4,能源的利用——如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可以利用沼气冬季不行,西北地区的风力发电冬季大于夏季,太阳能的利用夏季大于冬季。

八,据服务行业的活动提取季节信息1,旅游业——香山红叶在秋季,哈尔滨的冰雕吉林的雾凇在冬季,海南的旅游旺季是冬季,庐山九寨沟的旅游旺季是夏季,洛阳牡丹在春季等等。

2,商业——空调销售旺季在夏季,冬装生产夏季是忙季,销售冬季是忙季,我国的食品销售春节前是忙季,欧美国家食品鲜花销售圣诞节前是忙季等等。

九,根据环境问题的出现时间提取季节信息1,赤潮——大多发生在水温气温较高的季节。

2,沙尘暴——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3,酸雨——大多发生在雨水较多且不是暴雨的时间。

4,臭氧空洞——大多发生在11月以后。

【典型例题】下图是某种地理现象在全球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理现象是A.地震B.赤潮C.石油泄漏D.台风或飓风2.在12月到次年2月期间A.④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小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C.⑤比②的夜长变化幅度大D.自转线速度①地大于④地【答案】1.D 2.C【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理现象集中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南印度洋、大西洋,最可能是台风或飓风,所以D正确。

2.在12月到次年2月期间,④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日出时间①比③晚,⑤比②的夜长变化幅度大,自转线速度①地等于④地,所以C正确。

【对点训练】下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

读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B.此时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C.此时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90°D.此时黄赤交角变为0°2.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纬度数约A.等于23.5° B.小于23.5°C.大于23.5° D.等于46.5°【答案】1.B 2.A【解析】1.由图示可知,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北半球为冬至,根据地球绕日公转方向可知,甲位置时,北半球为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2.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移动过的纬度数约为23.5°。

读“500百帕等压面海拔高度(单位:米)分布图”。

据此完成3~4题。

3.若A地近地面吹西南风,则该天气系统为A.北半球的反气旋B.南半球的气旋C.北半球的气旋D.南半球的反气旋4.当该类天气系统控制亚洲大陆时A.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南移B.北京寒冷干燥C.北极处于极昼和极夜过渡时期D.长江三角洲地区盛行东南风【答案】3.C 4.D【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500百帕等压面海拔高度分布情况,可知图中等压面表现为向上弯曲的曲面,即图中中心处气压比四周高为高压,对应的地面则受低压控制。

受近地面低压影响,A地吹西南风,结合图中指向标,使用左右手法则,可判断当地位于北半球。

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气旋,C正确。

第4题,亚洲大陆受亚洲低压控制时,为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A错。

北京高温多雨,B错。

北极有极昼现象,C错。

我国东部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D正确。

读“亚洲东部某时刻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若图中P气压中心的势力逐渐减弱,则此时可能是A.春末B.盛夏C.初秋D.严冬6.Q处气压值可能是A.1 007B.1 008C.1 009D.1 010【答案】5.C 6.A【解析】第5题,P为夏威夷高压,是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形成的。

初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印度低压逐渐减弱,夏威夷高压随之减弱。

第6题,Q处气压值可能小于1 008大于1 006或大于1 010小于1012。

鄱阳湖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面积变化很大,呈现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的独特自然景观。

据此并读下图(a)(b),完成7~8题。

7.在正常年份,鄱阳湖水位开始进入丰水期的月份是A.5月B.6月C.7月D.8月8.据图推断鄱阳湖面积扩展最迅速时的水位高度变化范围A.-3~8米B.8~12米C.12~20米D.20米及以上【答案】7.A 8.B【解析】第7题,根据赣江的纬度位置,可推知鄱阳湖5月份左右开始进入丰水期。

第8题,由(b)图横坐标判读湖泊面积扩展最迅速时是从500 km2扩到3 500 km2,结合纵坐标知此时水位高度应介于8~12 m。

下面图1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图2是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当野生动物大量迁徙到达甲地时,当地受A.西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信风带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10.形成图2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答案】9.D 10.B【解析】第9题,野生动物主要向水热充足、草类茂盛的地方迁移,图中区域位于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野生动物迁徙到甲地时,该地为雨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第10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山地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

该山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山地南坡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于北坡,因此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

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某种农作物的主要生长周期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农作物最可能是A.小麦B.水稻C.棉花D.大豆12.据图可知该农作物A.主产区为青藏地区B.地区适应性强C.在西南地区产量最大D.在甲地区生长期短【答案】11.A 12.B【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在华北地区,该农作物为秋播、夏收,故为冬小麦。

第12题,该农作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说明地区适应性强;从图中无法判断出哪个地区的产量最大;甲地区该农作物生长时间短,而不是生长期短;青藏地区不是小麦主产区。

13.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1)材料一表示的是________(南或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判断理由是。

(2)材料二中A、B、C、D四地气候中,常年在材料一中的⑥带控制下而形成的是________,该气候类型的名称为________。

(3)材料二中D地是___________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其气候特点是。

(4) 材料二中 C地的气候类型是是气候,全球分布规律是,植被类型是_______ 。

【答案】(1)北风向向右偏转(2)B 温带海洋性气候(3)热带雨林气候南美洲全年高温多雨(4)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解析】(1)从风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为北半球,主要理由风向向右偏转。

(2)材料一中的⑥是西风带,位于40—60度大陆西岸,常年在材料一中的⑥带控制下而形成的是B ,该气候类型的名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3)材料二中D地在赤道上,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是热带雨林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的大洲是南美洲,其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

(4)材料二中 C地位于地中海沿岸,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全球分布规律是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