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
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人才一必备的素质。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无论对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 ,还是对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大学教育改革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社会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
面对无数的信息选择 ,如果个体缺乏批判性思维 ,不能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 ,就会陷入“信息无知”或“信息消化不良”的状态 ,就会被信息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所淹没;如果不具备对来自互联网、各种大众传媒等知识进行辨别与区分的能力 ,不能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 ,就可能被信息汪洋大海所淹没 ,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谎言所误导。
可以说 ,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是无法在信息社会立足的。
(二)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
后现代教育学认为 ,人类迄今为止没有取得任何一种不可质疑的知识。
知识的增长不是新知叠旧知的过程 ,而是一种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甚至全部抛弃的过程。
对大学生来说 ,掌握和理解原有的知识固然重要 ,但只完成了知识创新前一半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批判和反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知识假设。
没有批判反驳的意识和能力 ,就容易陷入原有知识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从而形成盲从的习惯 ,根本不可能进行知识创新。
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批判性思维重在“破”,而创造性思维重在“立”。
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基础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
要创造 ,就要求人们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从所谓的“定论”、“真理”中发现不合理之处。
大学生只有在批判思维的过程中 ,才能学会“反省的怀疑”、“有根据的判断”,激发大胆的想象 ,提出新问题 ,探索和发现解决的方法。
从这种意义上说 ,开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就是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 ,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在“知识爆炸”和知识陈旧不断加快的时代 ,教育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发展大学生的求知能力 ,形成智慧。
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大量事实材料在毕业后大多会遗忘 ,即使没被遗忘 ,也会成为过时的东西。
知识具有易遗忘性、暂时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一味地强调信息、知识的掌握是不合时宜的 ,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求知和探索的能力,它能在个人一生的学习中发挥长久的作用 ,是大学生离开校园后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大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心理发展是一种内化过程 ,是个体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对立统一 ,批判性思维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内化是对社会文化的扬弃 ,并不是完全接受呈现的所有信息 ,而是批判地理解、吸收这些信息。
个体注意什么、选择什么 ,完全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取决个体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育要发展人的主体人格与多元个性 ,就不能强制灌输 ,要提供一个可能空间 ,让大学生进行独立判断与选择 ,形成个性。
而要做到这一点 ,批判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五)批判性思维培养对促进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传递已有知识体系 ,维护现实社会体制与文化 ,而现代教育的使命却是改革社会 ,造新的文化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 ,批判性思维不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而且要对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持理性的判断与客观批判。
此外 ,随着经济发展从产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 ,制造业的工作人数不断减少 ,“知识工人”的需求却不断增加。
对于国家来说 ,处理信息的“知识工人”是社会最有价值的财富 ,是经济强劲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学生批评性思维的现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讲究传承,是灌输式的记忆型教学。
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表现:(一)缺乏好奇心(二)墨守成规,缺乏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三)缺乏勇气、胆量和自信(四)思维不够开阔、不够灵活(五)思考问题不够深入(六)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设置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设置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就是对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专项训练。
国外许多学校和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心往往遵循这一途径发展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的一方,重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疏导;作为“学”的一方,重在领悟和实践。
(二)与具体学科的教学相结合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也就是把思维教学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通过常规课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学校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常见方法,如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语文、数学、物理等具体学科的教学中。
这一途径不但促进了具体学科的发展,还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提高。
(三)通过隐形课堂发展批判性思维隐形课堂,即指课堂教学以外对人影响颇大的环境因素,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
隐形课堂,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批判性精神的培养起很大作用,而批判性思维的提高,又可以激发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批判性精神不是直接传授的,而是人们在对社会文化的适应过程中慢慢具备的,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而发展起来的。
所以,创造一种适合批判性精神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至关重要。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社会应多鼓励人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社会每年举办的各类大学生辩论赛,对提高参赛者和观看者的批判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四).遵循批判性思维发展规律 ,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规律和特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只有遵循批判思维发展规律 ,教学策略的改革才能有的放矢 ,取得成效。
(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创建新型教学文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 ,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 ,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 ,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
这种文化环境培养的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倾向 ,而不是积极地探寻和评价信息。
久而久之 ,学生便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 ,懒于思考 ,遇到问题只知道从教师或书本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而不知答案需要自己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才能获得。
在这样的课堂文化背景下 ,大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和能力是很难得到充分发展。
要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形成一种“批判的充满智慧”的教学文化。
在这种教学文化中 ,把学生培养成强势批判性思维者成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教师不再是知识宝库、真理的代言人 ,而是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批判性对话的平等伙伴 ,是学生不断成长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供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针对各种观点进行理智的质疑和探讨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假设 ,并主动地进行探寻和验证 ,同时还要不断培养良好的心智特征 ,使学生成为高尚和具有开放精神的思考者。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运用批判性思维 ,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
整个教学活动会因为学生的批判性参与而得到彻底的转变 ,由原来单纯的给予与接受的过程转变成为教师与学生思维与思维、智慧与智慧、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过程。
在这种碰撞过程中 ,大学生感受到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光芒、灵魂的震撼。
(六)提倡教育交往理念 ,注重对话式讨论。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的发展既不是由外在客体决定的 ,也非源于主体先天的潜能 ,而是在主体间的交往、对话中不断地批判、生成、创新而发展起来的。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有效工具和方法。
在教育交往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我”与“你”的关系 ,对话和交往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 ,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 ,受教育者置身于教育情景之中 ,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 ,其目的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智”,教师不再是“话语霸权者”,不再同化学生的思维 ,而是鼓励多元和发散 ,鼓励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问题 ,让大学生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培养他们对已知知识的质疑和挑战。
在师生的交往和对话中促进批判性思维。
(七)促进元认知训练 ,指导大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元认知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效的监控倾向” ,它对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自我意识、计划、组织和监控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应指导学生注意自己思维的过程和产品 ,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形成一种检查自己思考过程与成果的习惯。
这就要求在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时 ,元认知的监控必须明确和公开 ,把通常的内隐过程转变为外显过程 ,以便检验和反馈。
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之前给学生一些明确的指导性问题 ,帮助他们反省 ,监控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八).提倡案例教学 ,鼓励每个学生参与。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的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 ,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 ,没有旁观者 ,只有参与者。
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同样的决策信息 ,从这些信息出发 ,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
案例教学给大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经历 ,它注重的不是事实 ,而是批判性思维过程本身。
学生为分析课题做准备 ,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可取之处与局限;明确事件的起因和冲突的本质及行为变迁过程;形成独立见解 ,明确选择 ,评价这些决定和行为的结果。
作为分析的基础 ,学生必须运用理论的模式和建构 ,从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理论。
案例教学通过把大学生主动卷入学习过程 ,从而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发展。
案例教学的潜在意义在于可以促进课堂讨论。
教师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分析,洞察隐含的问题 ,把学生引导到新的思维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1]陈骏宇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研究学院》[2] 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3]主编:莫雷副主编:张积家卢秀安《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