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张爱玲文学概论分析--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张爱玲文学概论分析--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或“顺应”才能发生认识。这也就是说人要么改变环境,
要么被环境改变。
18
角色思考
• 葛微龙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的女性对于爱情的理解,她爱上 了乔琪乔她也嫁给了她,但是她却愿意那样的付出而只是 表面上他们甜蜜的爱情,这种对爱情观的塑造是张爱玲自 己的遭遇和思想的融入。
月亮意象二
• “这边的太阳还没有下去,那边,在山路 的尽头,烟树迷离,青溶溶的,早有一撇 月影儿。微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 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 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叉里做了窠。越走 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树深处,走到了,月 亮便没有了。”
• 这是写实,也是暗示。 • 写实是因为有在山中的经历,月亮确实是
对于薇龙来说一切都是不可说与未知。这里暗示了薇龙必 将是悲剧性的结局。
•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识发生论》中提出了“图式”
说:“同化”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图式”中,引起“图式”
量的变化;“顺应”指对主体不能“同化”的客体,主体
则改变原有的“图式”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图式”发生
质的变化。他认为一切刺激都只有为主体的图式“同化”
葛薇龙形象
• 从薇龙求梁太太资助她上学和她到梁宅之 后的为人处世来看,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懂 得隐忍、八面玲珑的人。
• 但是在爱上乔琪乔之后她的行为却大失水 准。在与梁太太和司徒协同回梁宅的雨夜, “黑郁郁的山坡子上,乌沉沉的风卷着白 辣辣的雨,一阵急似一阵,把那雨点儿挤 成车轮大的团儿,在汽车头上的灯光的扫 射中,像白绣球似的归动。遍山的肥树也 弯着腰缩成一团,像绿绣球,跟在白绣球17
那样慢慢地由一点变得丰满起来的,特别 是在夏季,在炎热的黄昏后,这样的景象1,2
月亮意象二
• 作为暗示,引起的则是关于葛薇龙的命运 的遐想,饱含理性的拷问:
– 这个上海女孩能够实现她的青春之梦吗? – 青春的女孩有的只是青春,她的青春能够为她带来幸
运还是厄运? – 她的姑妈会帮助她在香港这块令人激动人心却又令人
10
月亮意象一
• 月亮成了半鬼半妖的使者,在葛薇龙已经 决定向乔琪乔妥协并幽会之后,那一汪月 亮被描写成淫邪的,“那月亮便是一团蓝 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的水沸了, 咕嘟咕嘟的响”。
• 暗喻了葛薇龙先前尚存的对爱情的憧憬, 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纯朴善良的本性在她所 存身的生活环境中一点点地被销蚀,她对 爱情的向往和对奢靡生活的贪恋,各种情 感的纠缠和欲望的争斗,像故事背景大多是上海和香港 这些当时殖民文化气氛浓厚的大都市, 人 物活动的背后都有这么一个杂糅的殖民文 化背景。而那些活动在这样背景下的人物, 则染上了与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生活的人 们所不同的异样色彩, 这也造成了张爱玲 作品的独特审美效果。
8
背景形象与理性
• 梁太太的大宅: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 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 处都是对照; 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 时代 气氛, 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 奇幻的境界。” 这个大宅就是一切故事发 生的地点, 它的特色正是中西文化“硬生生 地”结合的产物: “⋯⋯山腰里这座白房子 ⋯⋯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 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里面是立体化 的西式布置, 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9
• 这当然是写实,傍晚的月亮刚上来,由于14
月亮意象三
• 若放在葛薇龙与乔琪的情欲发生过程中来 看,这样的被烧出的黄黄的月意,是他们 之间情欲初溢的一种指称。这是告诉读者: 他们之间来电了。
• 后来乔琪想约葛薇龙,尽管葛薇龙因不满 意而有所抵抗,可月亮仍然升起来了,这 说明他们二人还是陷入了情爱中。
不寒而栗的土地上立足吗? – 月亮与爱情相关,这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是否预示着葛
薇龙对爱情的想像及其对收获爱情的期望? – 所以,那个肥胸脯的白凤凰,真的能够高高地栖身于
那棵大树而不会被其摇落吗?
13
月亮意象三
• “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 的,像玉色缎子,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 烧糊了一小片。”
二
审美形象与理性思考
目录 CONTENTS
1 说明 2 时代背景 3 月亮意象 4 葛薇龙
6
说明
文学是一个形象和理性的结合体。 • 审美形象:文学是以形象或称艺术形象这
一形态存在的。感性形态表现在文学中,也 就是审美形象。
– 在此PPT中以蓝色字体标出分析。
• 理性思考:文学在创作和欣赏的形象思维 中渗透着理性的、抽象的思维,在艺术作7
葛薇龙形象
• 经过了复杂的心理挣扎,薇龙最终还是为了与乔琪飘渺的 爱情,甘愿沦为高级交际花,为其弄钱。两个人单独的到
湾仔去看热闹时,“头上是紫粲的蓝天,天尽头是紫粲的 冬天的海……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 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只有无边
的恐怖。”那些来路不明的过往,那些去路不清的未来,
月亮整体意象
•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圆白、光泽,有着森 森逼人的阴气,是带着杀气的蓝光,这样 一反常规的描述,融进了她对苍凉人生的 全部感悟。自身命运的不幸,天才般的观 察生命的独特视角,使她的文笔所表现的 生活处处充满了不信任与怀疑, 充满悲观、 绝望、冷漠的格调,她说“人生的底色是 苍凉的”,“沾着人就沾着脏”。
• 因此,当“乔琪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 走”,月光见证了他们的秘密。 “月亮已 经落下去了,她的人已经在月光里浸了个 透,淹得遍体通明。”这不是她在沉醉中1,5
葛薇龙形象
• 贪慕虚荣、迷恋纸 醉金迷的颓靡生活 直至失去自我、极 度卑微地恋着、自 甘堕落、对物欲和 情欲的贪婪追求。
• 时代背景:上海混 战,香港被英国侵 占,西风渐入,殖 16
文学审美意识形 态属性的表现
一 无功利
与 功利
以《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
《沉香屑—第一炉香》
•文 学 审 美 意 识 形 态 属 性 的 表 现
2、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 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在 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 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 一特殊目的的特殊手段。
淡雅清高的张爱玲,
用一种仿佛与自己毫无关系 的、不作任何置评的笔调写 了这个故事,但实质则是她 关于记忆的无声流露,是针 砭时弊,是对那个社会的犀 利披露和再现——这也说明 了文学作品的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