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1.转基因食品与安全性(田保明)
01.转基因食品与安全性(田保明)
片斑上蝶的事Bt件玉米花粉,可使
44%的斑蝶幼虫死亡
Science、Nature 拒绝发表 斑蝶文章,审稿人指出这 并不代表田间的情况
加拿大Guelph 大学环境生 物学系主任Mark Sears教 授认为,康乃尔大学的研 究没有说服力,研究是在 实验室内完成的,且没有 公开其使用的花粉数量
转Bt基因的玉米造成 帝王蝶的死亡嗎?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田松副教授
“不同利益群体的角色、地位问题 ”
在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生物推广过程中,政府、科技专家、伦理工作者、 公众、商业机构等不同利益群体的角色、地位等问题.
转基因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各个学科(政治、经济、法律、伦理、 生命科学等)及自然科学专家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商业机构、公众等不 同的利益群体的共同努力,才有解决的可能。
本次讨论涉及到许多有关科学技术的新观点,转基因科学技术属于后常规科 学,所涉问题不单纯是科学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联盟, 展开科学与人文的对话,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更好地发挥科学保护自然 和完善人文的作用。
二、转基因引起的安全性事件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国际上 有5个典型事件:
34
Skin Prick Testing Brazil Nut
Sour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5、中国Bt抗虫棉事件
• 2003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与绿色和平组织在北京召开会议,南京环 境科学研究所、绿色和平组织顾问薛达元在会上发表了题为“转Bt基因抗 虫棉环境影响研究综合报告”。绿色和平组织也于当天在其网站上刊登了 薛达元长达26页的英文报告,从而再次引发国际争论,在欧、美产生巨大 反响,成为国际上争论GMO安全性的重大事件之一。
40 % ,但与此同时大斑蝶的种群也增加了30 % 。
3、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
2001 年11 月29 日, “轉基因DNA 滲入墨西哥Oaxaca 當地傳統玉米品 種”一文在《Nature》上發表
Emma Marris Corn found to be free of GM contamination. Nature 436, 760 (11 August 2005)
因此,不应该贸然将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投放到环境中。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
“从预防原则看转基因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预防原则的核心是:积极预防原理与举证责任转移原理。尽管这些原则可 能会导致成本和速度的问题,但是在风险社会中宁愿以此换取风险的降低。
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的长期累积性影响、特别是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具 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副研究员
“科学时代的回光——转基因问题首先不是科学问题 ”
转基因主粮作物的研究及种植涉及政治、经济、国家战略以及科学、技术 和社会关系等诸多问题。
因此,在转基因问题上,从事转基因作物研究的科学家们,并不是唯一的 专家,也不是最重要的专家。
转基因好不好,不需要转了才知道。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历史的、哲学的以 及伦理的方式,有所预见。并进一步指出,对于科学及其技术发明出来的 人类历史上、自然历史中都没有过的新东西,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欢呼, 而是警惕!
----绿色和平组织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
“因技术政策的矩阵评价模式 ”
围绕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及应用的争论日趋激烈,其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担忧。
因此为了打破公众与科学家、政府在转基因认识上的对峙局面,弄清各种 利益群体的各自诉求及其相互制约或促进关系,就显得非常必要。
对此,他提出了矩阵评价方法,以此来充分表达各方利益诉求。他认为这 种评价模式能够为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及风险控制决策管理提供帮助。
----文化学者刘仰
“从风险社会视角看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问题 ”
在转基因技术引发的种种风险问题上,支持转基因技术大规模使用者,往 往以科学理性自居,这是严重违背风险控制逻辑的。
传统科学技术的认识模式,不足以准确把握风险,甚至是越具有科学精神, 越容易忽视风险。
因此,在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控制问题上,必须将民主监督、审查和控制的 原则应用到技术的研发、应用的各个环节之中。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樊春良研究员
“试论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
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有:转基因作物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尤其有益生物产生危害;降低生物多样性和食物 多样性;转基因作物导致“超级杂草”。
此外,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转基因作物作为“新物种”侵 占新环境,表现不折不扣的入侵性;转基因作物产生基因环境污染等。
管的声明
26
1、Pusztai事件
“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能 够对大鼠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1998年
Pusztai博士
Killer
英国皇家学会的评论 1999.5
• 英国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研究人员ArpadPusztai1998年秋在电视台宣称,他 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饲喂大鼠,“导致大鼠体重及器官重量严重减 轻,免疫系统被损坏”。从此引发了国际上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英国 皇家学会对此十分重视,组织了专门的同行评议,并于1999年5月公布报告
转基因育种技术与农业社会生物育种技术、工业社会杂交育种技术在本质 上是不同的,
后两者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培育性技术和海德格尔的前现代技术范畴,顺从 自然,通过“做”的方式培育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前者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构造性技术和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范畴,强迫自然, 通过“制造”生产的转基因生物具有更强的人工性、不稳定性,违背了生 物内在的目的和本质倾向,有可能产生多种多样的、复杂的、不确定的、 更大的、评估更困难的环境风险。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蒋劲松副教授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公众参与”
我国的转基因法律法规是比较严格和健全的,主要的问题在于监管,早在 2005年我们在湖北就发现了非法种植的转基因水稻。
根据实地调查表明,转基因作物的长期安全性问题已经暴露且非常严重。 在他看来,应对转基因生物安全需要加强公众参与。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 家,《科学》(美国)、《科学时报》、《科技导报》、《中国经济导 报》、《世界博览》、《新知客》等杂志的记者,环境NGO人士、文化 学者和研究生,共7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在论坛上,共有16名专家学 者及各方人士做了主题发言。
“转基因主粮决策应该扩大公众和社会参与”
①英国Pusztai事件, ②美国帝王蝶事件, ③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事件, ④墨西哥玉米事件, ⑤中国Bt抗虫棉事件
• 山西省农业厅对《山西、吉林动 物异常现象调查》一文所反映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调查说明
• 美国转基因玉米MON863事件 • 美国转基因长粒米污染事件 • 转基因玉米品种对大鼠肾 • 湖北省农业厅关于转基因水稻监
----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肖显静教授
“转基因与生物武器”
转基因技术蕴含着的一些特殊性技术,比如“启动开关”技术(现在已经 用到植物上了),一旦用到动物身上,就很容易演变成生物武器。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转基因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同时也要关注国 外转基因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要警惕国外运用转基因技术来制造生物 武器。
根据国际经验,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需要公众和社会参与。这种参与不 仅仅是科学界向公众和社会普及科学知识,而且科学界需要倾听公众的意 见,形成对话,公众的意见应该反映到决策过程中。
中国转基因主粮的决策也应该扩大公众和社会参与,以便创造一种民主和 对话的环境,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形成一种政府-科学家-公众各 尽其责、共同管理转基因主粮发展的机制。
to extracts of transgenic soybeans Transgenic soybeans never reached the market
Nordlee et 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March 1996: 688-692
绿色和平组织将 转基因食品妖魔 化
绿色和平组织抗议雀巢咖啡事件
“转基因生物风险、决策与评价论坛综述 ”
为了推进转基因生物风险及其决策的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全面深入理解 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风险及其评价,恰当地进行相关决策以便健康地 推广转基因生物,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于2010年5月16日,在玉泉 路园区行政楼第一会议室举办了以“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价与决策”为主 题的“第一次当代科技与社会论坛”。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雷毅副教授
“作为证据的事实:从科学到公共科技政策 ”
在转基因风险等公共科技政策争论中,“科学证据”及其所依据的“科学 事实”往往是科技评价与相关决策中首要乃至最终的“论据”,
但是这样的论证,尤其是在乐观主义的论证中,存在着语境偷换,即在未 区分科学与科技公共政策语境的情况下谈论作为证据的事实,而其背后的 基本观念是,赋予了科学事实无条件的、绝对化的客观性。但是,作为所 谓科学证据的科学事实在科学与公共政策两个不同语境中的意涵具有很大 的差异,不对此进行辨析,就可能会导致相关争论中的混淆与纠缠。
4、巴西坚果过敏事件
A Brazil-nut Allergen in Transgenic Soybeans 2S methionine-rich albumin transferred from Brazil nut
to soybeans 2S albumin is a major Brazil nut allergen Patients allergic to Brazil nuts showed positive reactions
玉米花粉大而重,扩散不远。玉米地里可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