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兵法 - 孫臏兵法
第一篇
擒龐涓
[論將帥之智]
昔日,魏國國君粱惠王興兵攻打趙國,命令將軍龐涓率領八萬大軍進至衛國的楚丘。
齋國國君聽到這件事,也派兵八萬,由將軍田忌帶領上前去救助趙國。
此時龐涓已攻至衛國國都,並威脅衛國共同出兵攻趙。
將軍田忌於是問孫臏﹕﹁我軍該不該援救衛國呢?如果不救,又該採取什麼行動?﹂
孫賸回答﹕﹁請南攻魏國的襄陵縣。
襄陵城邑雖小,但縣境土地廣大,人口眾多,兵力強盛,是魏國東境的戰略要地,很難攻取。
而我這樣做仍是要混淆敵人視聽。
我軍若想攻襄陵,南方有宋,北方有衛,中途又有市丘阻擋,敵人將可以輕易的斷絕我軍糧道。
如此他們便會以為我軍不懂兵法。
﹂於是田忌派遣一支軍隊南下圍攻襄陵。
接著田忌又召孫臏問道﹕﹁下個步驟該如何?﹂
孫臏問說﹕﹁我國各都邑的守將中,有誰不懂兵法?﹂
田忌回答.﹕﹁齋城與高唐的守將。
﹂
孫臏乃獻策道﹕﹁齋城與高唐都和齊趙接壤,地勢平坦其存亡對全軍較無重大的影響,何不以此兩城為誘餌,敵人無論從正面圍攻,或從後迂迴進攻,皆輕而易舉可將它攻陷,如此引誘魏軍,必定會上當。
﹂
於是田忌分齊城與高唐為兩個獨立守區,使它們無法互相救援,魏軍見狀,果然採取正面攻擊,及迂迴至後偷襲的方法,將兩城拿下。
田忌很緊張,問孫臏﹕﹁我軍不能攻破襄陵,反而犧牲了齊城與高唐上這如何是好?﹂
孫臏回說﹕﹁請派輕車部隊,直逼魏都大粱,來激怒他們,而後分兵追擊魏軍上讓魏軍以為我方兵力薄弱。
﹂田忌依計行事下,令齊軍隊步退回齊境,將主力埋伏在地形險隘的桂陵附近。
龐涓得知大粱被困,果然下令留下後勤部隊,連夜趕回魏國。
孫臏就埋伏於桂陵,予以痛擊,大敗魏軍,擄得龐涓。
由此可知,孫臏的計策可說是相當盡善盡美了。
第二篇
見威王
[論慎戰]
孫臏謁見威王時說﹕﹁先王曾告誡吾人,勿久恃既有的優勢地位,而任意發動戰爭,因戰勝,固然可使瀕臨滅亡的國家復興,但一旦失敗了,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中,所以對於軍事,必須仔細考慮利害得失,以免釀成大錯。
但古時的例子證明﹕好戰終究會亡國,不擇手段求得勝利的,將會自食惡果,因此作戰並非好事,而獲勝也不見得有好處。
凡是都必須先作好準備再行動才能成功,因此有的城邑雖小,卻不易攻破,是因事先備有積糧﹔有的軍隊人數雖少,但戰鬥力很強,這是因為打著義軍的名號旗幟鮮明所致。
如果守城而不事先預積糧食﹔作戰沒有正當的理由,那如何能成功!
堯統治天下時,有七個部族叛亂,其中有兩個東夷民族,四個中原民族。
堯就前去攻打他們,使他們降服,而確立了天子的權威。
從前神農討伐補遂﹔黃帝於涿鹿打敗蚩尤﹔堯征共工﹔舜流放三苗,商湯放逐夏桀,武王伐紂,周公東征...。
可見以五帝之德,三王之才,周公之智,尚且須以武力來解決問題,何況是毫無才德的今人呢!再怎樣施行禮樂仁義,也無法維持和平的。
堯舜何嘗不想以和平的手段解決問題,但實在辦不到,才以武力懲治他們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