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兵家代表作孙膑兵法十六篇

兵家代表作孙膑兵法十六篇

一、孙膑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 家。孙武后裔。 齐国 阿(山东阳谷)、鄄(鄄 城)一带人。主要活动 于齐威王时期。早年 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 习兵法。著有《孙膑 兵法》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
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
战,弗见而诤(静),此王者之将也。
孙膑兵法简介
•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 《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 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 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 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临 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 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 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 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 法》,共收竹简 孙膑兵法
• 战争作为布“道”的手段,进行战争一定 要合于“义”,“战而无义,天下无能固且强 者”。经济是战争的基础,只要有充足的物 质准备,小城照样能巩固坚守。在《强兵》
篇,孙膑又进一步提出,要想强兵,当务 之急在于“富国”,明确揭示了战争对于经 济的依赖关系,在理论上发展了孙武所提 出的“因粮于敌,取用于国”的论题。 其次,发展了孙武“任势”的军事理论,明 确提出了“因势而利导之”的重要作用。 他在《月战》篇中说:"间于天地之间,莫 贵于人",这是人文思想的重要表现。从人 文主义的论题出发,孙膑与孟子一样,也 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 人和。
• 其四,孙膑在一系列战略战术上也提出了 不少有价值的指导原则。 如:他提倡坚 持积极进攻的战略原则,主张打击敌人没 有设防或防守薄弱的要害之处。
军事观点
• 纵观《孙膑兵法》十六篇,在继承孙、吴军事思想的基础 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孙膑在《威王问》中阐述 了战争是政治斗争工具的战争观。 他明确地说,战 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 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为 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 所以才"举兵绳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然而,战争 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战胜固然 可以"存亡国,继绝世",而一旦战败,则会"削地而危社稷 "。所以,对待战争"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战争的 国家一定灭亡,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孙膑的这种战争 观显然比《司马法》所说的"以战止战"的思想更加深刻。
• 他认为,具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国家 才会“战胜而强兵,故天下服矣。
总结
• 《孙膑兵法》作为二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 遗产,自然会有局限和不足。例如:它杂 有阴阳五行的神秘成分,认为日月星辰可 以影响战争的胜负。有时对于战争中的地 形等物质条件看得过于片面和绝对。 但这些缺点和不足并不影响它的价值。它 是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继承了 前辈军事家的优秀成果,又对这些成果进 行了发挥创造,在我国的军事思想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 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
• 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 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 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 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 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 的证据。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 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 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 《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 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 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 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 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要及时抓住有利战机。 孙膑把弓弩比喻为"势",也正在于说明战争就是 要争取发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间。 孙膑
还注意利用各种地形创造有利的态势。他在《官 一》篇说:在山险中作战,要放开谷口,把敌人 引出山谷来交战。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作战,要虚 设旌旗,诱敌深入,进行消灭。"易(地形平坦) 则多其车,险(地势险阻)则多其骑,厄(山陵 狭谷地带)则多其弩。"自己要抢占有利地势,攻 击处于不利地势上的敌人,这叫做"居生击死" 总之,孙膑主张把握有利战机,利用一切可能的 条件,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以争取 战争的胜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