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特征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时代背景制度环境与经济地理学研究1)经济学关于制度之于经济发展作用的讨论2)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3)分工不断深化和开放环境下交易制度的日趋完善深刻改变着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客观规律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时代背景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新的主要因素1)经济全球化及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2)知识经济深入发展及其影响有关全球化的分析实质上是宏观尺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则对中观和微观经济地理问题的分析同样十分重要。
本章内容提要2.1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2.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2.3 当前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特征2.4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经济效应2.1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2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其发展3 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4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2.1.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各类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大规模、高速度流动,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与依存,相互渗透与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的程度日益加深,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进程和趋势。
2.1.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关键词的解析:从商品流动到生产要素的流动经济联系与全球生产网络经济联系与制度联系态势、进程和趋势2.1.1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货物贸易为主体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真正形成,直接投资开始出现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贸易自由化推动制成品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增大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最为活跃,全球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1.2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其发展内涵: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较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定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共同的政策措施,实施共同的行动准则,甚至通过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实行长期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经济乃至政治上的联盟。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区域化(诸边)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地理邻近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1)按一体化发展水平分2)按成员国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分3)按成员国实行的社会制度分区域性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深化二战后区域性国际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1)战后社会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客观基础;2)共同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3)区域一体化产生的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CEPA及其影响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云南与CAFTA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动态2.1.3 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关税同盟理论大市场理论协议性分工原理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的基本特征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制定统一的关税,即对内自由,对外保护。
思考为什么消费者剩余在价格曲线以上,生产者剩余在价格曲线以下?在实际交易中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高还是实际付出的价格高?生产者愿意接收的价格高还是实际接受的价格高?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1)贸易创造指同盟内取消关税后带来的贸易规模扩大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无论对同盟成员国或非成员国都会带来利益的增加。
对成员国A生产效应(Y产品)价格效应(X 其他产品)贸易效应(X 进口、Y 出口)对成员国B生产效应(X产品)价格效应(Y 其他产品)贸易效应(X出口、Y 进口)(2)贸易转移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并建立共同对外关税所带来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形成的贸易方向的转移。
贸易转移将对成员国带来福利的损失。
贸易转移贸易转移效应分析对成员国A消费者—增加了消费支出政府——失去关税收入对世界—整体福利降低贸易创造可能大于贸易转移的条件贸易创造的效应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了:b+c+d+f生产者剩余减少了:f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了:c+e所以贸易创造效应(福利水平增加):b+d思考:b和d来自哪里?贸易转移效应分析贸易转移效应:关税收入中的e转移方式:价格思考:c为什么不是贸易转移效应的组成部分?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的条件1)A国的供需弹性越大(曲线平缓),贸易创造的效应越大。
2)组成关税同盟前,A的关税水平越高,贸易创造福利效应就越大,而贸易转移的效应越小。
3)B和C的成本越接近,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就越小。
(3)贸易扩大效应成立关税同盟后由于进口商品消费价格的降低,在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大于1时,会导致进口数量的增加。
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效应(4)减少行政开支(5)减少走私(6)增强集体谈判力量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1)分工效应:深化专业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规模经济效应:在规模生产临界点内产生规模经济效应(3)投资效应:扩大非同盟国投资的力度(4)竞争效应:强化竞争,刺激创新,促进世界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市场理论内涵:利用竞争和比较优势原理说明建立共同市场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理论。
核心思想:(1)由于市场范围的扩大,实现了规模经济及技术利益。
(2)市场扩大后,由于创造了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促进了规模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大市场理论的推导机理西托夫斯基“高利润率恶性循环命题”:市场保护市场狭小高利润率高保护市场萎缩高价格协议性分工原理1. 特点区别于大市场理论依据事先存在的比较成本差异和竞争强制性的分工,在成本递减或比较成本基本相同条件下,通过协议式分工,相互提供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动机来解释区域一体化形成的理论。
协议国际分工原理示意图成本2. 实现协议分工的条件(1)要素禀赋差异不大,经济技术水平基本一致。
(2)实行分工的商品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分工生产不同产品获得的利益差别不大。
3.理论的意义与检验突破了竞争、比较差异是国际分工的决定条件的局限;揭示了形成国际分工的一种新因素,指明了地区经济一体化成功的基本条件——一体化成员处于同一发展阶段。
该理论已被国际经济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所验证2.1.4全球化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请阅读相关材料,分组分析和讨论以下问题:1)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否是全球化发展受阻下的次优选择?2)区域经济集团的深入发展是否将日益凸显其排他性,从而限制全球化的发展?3)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否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阶段?4)区域性经济一体化怎样才能向全球化过渡?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材料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比较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比较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过程中,制度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现象。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保证,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
一部分学者认为,地区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地区一体化可以通过地区一体化组织的扩大和各个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联合”两条途径来推动经济全球化。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尽管已成立的地区一体化组织都有扩大的倾向,但地区一体化组织的扩大是有限度的。
超过这个限度,扩大到其它地区组织范围内,就势必发生直接冲突。
2.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1 科技发展2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3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2.2.1 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科学技术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 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使分散的市场连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科学技术还促进了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是推动全球化、占领新市场的重要手段。
交通运输和通讯奠定了全球化的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赖于完备、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迅速、准确的电信联系,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改变了公司企业的联系方式,提高了效率,拓展了经销网络,促进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信息化。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社区和城市与区域管理的电子公共信息网络发展2.2.2 跨国公司的影响1)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3)其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4)其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活力5)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用选学内容:跨国公司发展研究专题跨国公司的概念MNE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NC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Multinational Companies)Global Coporation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Multinationals等。
概念界定:1、从地理范围的角度进行界定,强调经营活动的跨国性。
(John.H. Dunning)2、从所有权的角度界定,强调所有权的分散性。
(Walters and Blake).3、从经营管理的方式和战略角度界定,主要强调:第一企业高层管理与决策层成员的国际化;第二,企业经营战略的全球性。
4、通过各因素综合分析来界定。
如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定义。
跨国公司应具备三个方面特征。
1、跨国综合指数(TNI----transnationality index)TNI=(海外资产比率+海外销售比率+海外雇员比率)/32、海外资产比率=国外资产数量/公司总资产参看《FDI in Latin American》3、外向度比率(OSR---outward significance ratio).OSR=一个行业或企业的海外产量/该行业或企业的总产量4、网络分布指数,指跨国公司业务所涉及的东道国的数目比例,等于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所在的国家数/有可能建立国外分支机构的国家数,后者实际上就是全球已接受FDI的国家数目(1997年为178个)5、国外研究与开发(R&D)支出的比率(R&DR)R&DR=跨国公司海外R&D支出/该公司全部R&D支出6、国外销售比率(FSR---Foreign Sales Ratio)FSR=跨国公司海外销售额/该公司全部销售额全球跨国综合指数(TNI)最高的10家跨国公司1990、1995和2000年各主要工业部门中最跨国的5家企业的平均TNI指数2002年全球100家海外资产比率最高的公司排名2002年发展中国家海外资产比率最高的50家公司排名2002年东欧国家海外资产比率最高的25家公司2001年中国按海外资产排序的最大12家跨国公司世界上部分TNCs的研发密集度和国际化程度1969-1995年世界最大的公司来自国外的研究而在美国注册的专利所占的份额(%)1995年世界569家最大TNCs在美注册的专利中来自海外的比例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格局跨国公司的产生---为什么要进行跨国经营和跨国投资?第一,保护技术上的垄断优势第二,占领市场空间,提高市场份额第三,避开贸易壁垒,尤其是关税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