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纸的发明》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特殊文章,它是收集资料、汇总资料的“范文”。
教学时,教师要针对文章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要引导学生精学课文,掌握方法;要巧用课后资料,增补相关信息;要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拓展运用。
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设计说明】
《纸的发明》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教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属于材料的收集和汇总。
从写作的方式看,是全新的式样。
它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收集资料”。
可见,本课在第三单元中有独特的教学价值。
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到收集资料的巨大意义,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并将其重新组织,汇总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应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
一是精学课文,知其方法。
学好课文不但能帮助学生强化对纸的发明过程的了解,而且也是学习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重组,连成完整文章的基础保障。
二是课后资料,增补信息。
课文后面安排的“资料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我们应该巧用“资料袋”,使其与文本教学相得益彰。
三是课外搜索,拓展视野。
课外拓展的主要目的是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
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快而有效地掌握知识。
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收集资料,并自主重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词语,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的大意。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
4.学习收集资料,理解课文如何汇总资料,把纸发明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汇报,课前资料
1.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四大发明中的纸的发明(板书课题:纸的发明)。
2.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许多关于纸的资料,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吧。
3.学生将自己从书上、网络上获取的资料进行交流。
4.通过幻灯展示学生搜集的关于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在学生介绍完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是如何收集资料的。
【设计意图课前进行收集资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
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资料分享,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探索新知的动力。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学习收集资料,理解课文是如何汇总资料把纸发明的过程写清楚的。
让学生亲身经历材料的收集,有助于突破这个重难点。
】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做个“我说你来猜”的游戏。
(课件出示词语:造纸术、伟大、创造、携带记录、一册书、保存、大约、经验、阿拉伯、欧洲、朝鲜、社会)不能提到这些词语,可以用肢体表演或语言形容,让大家猜猜是哪个词语。
2.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描述词语让同伴猜。
(1)根据词语的意思猜。
(2)根据近反义词猜。
(3)根据表演猜。
(4)根据实物猜。
3.词语过关了。
现在我们来挑战生字。
交流一下,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字。
(1)难读的字的读音。
重点知道多音字“鲜”,给“鲜”字的两个读音进行组词。
(2)难记的字的学法。
指导分辨“洲”和“州”两个形近字。
“洲”有水字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而“州”是我国的一种行政区划,同现在的“省”差不多。
指导易错笔画。
“录”的第五笔是点,第六笔是提;“欧”的第二笔是撇。
【设计意图识记词语原本是一个很枯燥的环节,但是用上“你说我猜”的游戏,使它变得生动有趣。
这对小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
三、初读课文,完成表格
1.默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同桌合作完成课后练习一。
2.学生汇报,教师看看所填的内容是否正确、完整。
总结:表格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不同时期纸张发明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横轴型表格。
要完成表格,需要学生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同桌交流,明白每个时间段纸的不同发展特点,并提取相关信息,重组后填写在表格内。
在填写过程中,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理清表格
前后、上下信息的关联,能明白这是一条以时间为线索的横向联系链。
】
四、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造纸发明以前。
(1)在蔡伦发明纸之前,人们都是用什么来书写的呢?为什么这些书写材料没有传承下来呢?请读第二、三自然段,同桌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评。
同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补充,将表格填写完整。
(3)教师总结:在造纸发明以前,所有的书写材料都有它的不足之处,所以才有了蔡伦发明的纸。
【设计意图填写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抽取信息、重组信息能力的过程。
同时,通过表格,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其他的书写材料存在的问题,为下文“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做了铺垫。
】
2.蔡伦发明纸。
(1)造纸过程。
①请大家读第四自然段,并用横线画出蔡伦制造纸的过程。
②学生汇报句子:“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课件出示这句话)
③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的动词圈画出来。
④学生汇报:“剪碎、切断、浸在、捣烂、捞”等动词。
(将这些词语变成红色)
⑤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出什么?
⑥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蔡伦的发现和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理解关键语句,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为语言文字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关键语句的赏析训练,促进了学生思考、品读能力的提升。
】
⑦用上“先……再……”说一说蔡伦造纸的过程。
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学生弄清造纸的步骤。
(课件出示:他先,再)
⑧能用“先……再……”自己说一个句子吗?(课件出示:先,再)
(2)蔡伦的造纸方法能传承的原因。
①蔡伦发明的纸为什么能传承下来呢?请大家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②学生汇报:“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课件出示这句话)
③用上下面这个句式来说一说蔡伦的造纸法能传承下来的原因:因为蔡伦的造纸法传承下来了。
(课件出示这个句式)
④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学生从造纸法的优点来说,也可以结合造纸之前那些书写材料的缺点来说。
⑤教师总结:蔡伦通过不断地探索,发明了流传千古的纸,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
3.造纸术的影响。
(1)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
(2)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3)教师总结: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所以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的表达方式,
规范运用语言,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感受文本的魅力。
】
四、课后资料,增补信息
1.请大家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纸的家族》。
2.用上“我们用(什么纸)来(做什么?)”这个句式来说一说你阅读后的收获。
(课件出示这个句式)
3.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理解各种纸的用途。
例:我们用书写纸来制作练习本。
4.如何节约用纸?
5.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习利用“资料袋”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么用”。
在阅读“资料袋”中,既让学生了解到“纸的家族”有哪些成员,同时又进行了句式训练。
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
五、课外搜索,拓宽视野
课后请大家在其他的三大发明中选择一个,进行资料收集,并用简单的语言或用表格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收集资料,理解课文如何汇总资料,把纸发明的过程写清楚的。
本环节学以致用,让学生初步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汇总、重组成篇,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