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ppt课件
举
以 前
春秋战国: 客卿制
的
选 士
两 汉: 察举征辟制
制
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6
科举的产生与发展
隋朝:隋文帝时期,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 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开设“明经”“进士” 科, 用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取士,故称“科举”。 意义: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彻底打破 了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 主阶级提供了进身的机会。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13
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功过
1,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扩宽了
选拔人才的基础,给了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 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有利于社会发展与 国家稳定。 2,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 公正和公开的特点,是用人制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历史性改革和 进步。
16
明代八股文小常识:
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理学的观点指导为文,文 章须分为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 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从起股以下,每 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限定字数,故称为“八股
文”。
17
18
征辟: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才做官。 任子制度:“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后, 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流弊:被选的范围有限。以财产为入选标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4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隋唐:科举制
5
科
夏 商 周: 世卿世禄制
科举制度
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 的制度。初创于隋代时期,形成于唐代,一直延续 至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 最长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对于这一漫长时期的政 治、经济、教育制度及知识分子的学风都产生过重 大影响。
2
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 系,子孙世代做官。
7
唐代:继承,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考 试种类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公 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 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余种。制科是皇 帝临时设立的科目。
考试合格被录取:及第,登科,擢第等,考不 上就叫“落选”。
8
布衣,白衣
及第
具备做官的资格
吏部选试
身,言,书,判
授予官职
庆典活动: 探花宴
曲江会
雁塔题名
9
宋代:继承唐代的科举制度,并做了重要改革。 1,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加强了
皇帝对科举考试的控制。 2,增加了殿试,对那些考中进士的人进行最高一
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决定录用的名次, 使被录用的人只对皇帝本人感恩戴德。
10
北宋时,殿试第一名为榜首,二三名为“榜眼”, 第一,二,三名都可以称为“状元”。 南宋时,专以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 名为探花,其后历代成为定制。
宋代科举举官特别注重考生对理学的理解和运用, 理学在宋代逐渐成为科举取士的最高标准。
11
殿试放榜
一甲: 进士及第
二甲: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
士出身……”
12
明清:科举考试完备阶段
明清科举考试
县,府,院试
秀才
乡试 举人
会试 贡士
殿试 进士
春秋战国:选贤任能的客卿制。从下层军士或平 民中选拔,只要由一技之长,能够解决郡主或者其他 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呢就可以登上政治 舞台。
3
两汉:察举征辟制。(任子制度) 察举:由公爵,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
所谓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 予官职。察举的科目: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
14
唐代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名人,大多 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头名状元,这些通过科举 走上国家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也确实为国 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聪明才智。 一般来说,通过科举入官的人,不少人出身贫寒 ,了解民间疾苦,同时又专心致志读书,所以, 居官后尚能比较清正。
15
负面作用: 思想的同化和僵化 主体意识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