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制度.ppt
察举对象与察举者
汉武帝后,限制增加。东汉时对家庭出身、
秩位、年龄、资历、才能、学识、体格均有 要求。平民子弟、罪犯后代皆不能察举。 察举者——贵族、大臣、地方高官。 选者、被选者都要负连带责任。该举不举、 不该举而举均要以“不敬”治罪,法当斩首。
考核与任职
所有官员均有“试守”之制——即试用期一
乡试由各布政司地方考试,地点在省会。 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举人才有资
格 殿式,在奉天殿或文华殿举行,由皇帝亲自 主持,又称廷试。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中央可得人才。汉末天下大乱,察举无法进
行,需重新制定选士标准,解决用人问题。 故九品中正制是救弊之法 压抑品第,原意优良 清重清议,社会淳美。
弊端
中正官品评欠客观公正,高下任意;难以了
解一州郡情况。中正官无须为品评不当负责。 制度有缺漏,难以核实小中正所呈资料。 形成门阀政治
考中秀才——便有“功名”即出身。
功名未革除前,享有司法特权。堂上不必下
跪,也不可施刑。
二、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溯源
1、世卿世禄制
以宗法血缘为基础 政权体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平民——奴隶
嫡长子继承制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即贵族名号至第三代仅 存名号而无任何特权,最长的嫡长子的庶出,也不 会超过五代。 从天子至卿大夫或士,分割了国家的所有权力。父 死子继,代代相传。各级官员均以食邑为俸禄,此 即“世卿世禄制” 特征:A、贵族子弟天生是贵族,平民、奴隶子弟 天生是平民与奴隶(龙生龙,凤生凤)B、极强的 稳定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军功俸禄制
春秋战国时竞争激烈
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任用大批寒微的人。 频繁的战争为人们通过军功获得职位提供了
机会。
意义
终结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调动士人的主观
能动性,为平民甚至下层人士提供了升迁的 机会。 获军功者任职 能言者亦可任职,如张仪、苏秦之类的纵横 家。
缺陷
社会动乱,各国政令不一
5、科举制度
隋朝确立
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唐代科举制度完善。分为常科与制科。常
科——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 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 礼等。
宋代科举
重文轻武成为国策
分两级:各州取解考试;礼部省试 元代科举制度中落。
明代科举制度的鼎盛
乡试、会试、殿试
年。
察举制度的影响
社会影响——确立了孝、廉的社会价值观。
平民有一定的入仕机会。儒生与文吏参与察
举,其中部分儒生为平民出身。为知识分子 入仕、参政提供机会,对社会有正面影响。 促进了私人经学的发展。 开创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先河。
政治影响
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科目、形式、内容、
举者、被举者由中央统筹) 有利于汉代士人政府的建立,使社会形成积 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内容
品评标准: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
爵)、道德、才能 评语称状,根据状对人物作出高下分等,称 为品。
选拔程序与考核
中央委任中正官到地方评品——博采乡议后,
将人物分级品第——将评品结果送交司徒府。 司徒府据此选拔人才以及决定官吏的升降。 阶梯式选举,三年检定一次,程序严谨。 严谨被。被认为是正途、
清流,为社会所重。“孝子廉吏”之意。 茂才——秀才,被刘秀讳。与孝廉同为岁举。 廉吏——岁科之一,被举者多为低级官吏。 而孝廉皆入朝官。
光禄四行——要求:质朴、敦厚、逊让、有
行四种品行。 忠厚质朴,老实任职,成绩不突出,长期没 有升迁机会的。 贤良方正——要求:公正无私,敢于直言 贤良文学——品德与文才兼备。贤良:德行 兼备;文学:经学底蕴。 明经——通晓经学 明阴阳灾异——通晓阴阳学 勇猛知兵法
随意生较强,尤其是缺乏客观的选材标准和
程序。
3、察举制度
奖励军功制度的不完善,主要是在人才选拔上,
没有建立自下而上的途径,让每一个人都有机 会参与政权管理. 汉朝开始实行“察举”制度 即考察后举荐之意
内容
由地方官在自己辖区内考察选拔人才,按照
一定科目和标准,向中央政府推荐(举)。 朝廷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 关官员担任举主(主考官)经过适当考核, 然后授予相应官职。
弊端
难免出现沽名钓誉情况
东汉后期开始注重门第,无法选拔真才。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层怯如鸡)
4、九品中正制
是察举制度的另一种模式。
九品:上(上上、上中、上下)、中(中上、
中中、中下)、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正:专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
中国的科举制度
一、什么叫科举制度
就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政治制
度。它是古代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同时也可 视为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科举制度的内容
1、古代的人才选拔——官员
2、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 经(儒家经典)、史(古代历史地理)、文
(文章辞赋) 3、官员与文人
相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