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体系设计研究论文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体系设计研究论文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体系的设计研究提要: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本文从结构受力特性、结构体系布置、构件截面尺寸的选择以及新旧规范对比应用和其他设计注意事项,多方面阐述了抗震墙的设计方法。

主题词:抗震墙结构受力结构体系布置截面尺寸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引言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规范规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除框架结构外,其余几种结构体系均与剪力墙有关,所以有必要对抗震墙结构作一个重点研究。

笔者根据多年设计工作经验,对抗震墙(剪力墙)结构做了一些总结性研究。

2 结构受力2.1 结构受力特性在受力方面,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

在地震作用下,其变形小,破坏程度低,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范围内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在与其他结构共同工作的同时,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降低其他结构的抗震要求,在设防较高的地区(8度及区以上地区)优点更为突出。

2.2 根据受力特性的设计原则2.2.1 设计原则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

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

即连梁的屈服先于墙肢,连梁和墙肢均应为弯曲屈服。

2.2.2 新旧规范体现受力设计原则的变化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在剪力墙抗震设计特别是在抗震构造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

主要包括:2.2.2.1 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变化;明确了底部加强区的计算高度从地下室顶板开始。

建筑物高度大于等于24m时,取底部两层和1/10建筑物高度的大者。

建筑物高度小于24m时,可取底部一层。

当结构的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2.2.2.2 墙肢组合截面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和连梁组合的设计值;2.2.2.3 增加了剪力墙的轴压比的限值;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的轴压比不宜大于以下数值:一级时,9度为0.4,7、8度为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

剪力墙的底层墙肢的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下述数值时,墙肢两端可以设置构造边缘构件:一级,9度时0.1,7、8度时,0.2;二、三级时,0.3。

2.2.2.4 将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种边缘构件的构造不同,加强了应加强的部位,放松了可放松的部位,使抗震墙的设计更具合理性;2.2.2.5 新规范明确了“跨高比”和墙肢长度和厚度的比值,相关的规定,比03年版更严格,此条下文中还有涉及。

3 抗震墙设计的应注意事项3.1 抗震墙的布置要求: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

应遵循“八字方针”即“对称、均匀、周边、连续”外,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3.1.1 长墙要分成墙段布置对于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若内纵墙很长,且连梁的跨高比小、刚度大,则墙的整体性好,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的剪切变形较大,墙肢的破坏高度可能超过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新规范规定将长墙分成墙段,使墙的高宽比大于3。

墙段由墙肢和连梁组成。

旧规范也有相同的规定。

二者的区别在于墙的高宽比限制:旧规范为2,而新规范为3。

其目的是:设置刚度和承载力较小的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坏,使墙段成为抗侧力单元,且墙段以弯曲变形为主。

3.1.2 避免墙肢长度突变: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沿高度不宜有突变,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以及一、二、三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

3.2 框支层墙体的布置要求3.2.1 对框支层刚度的要求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抗震墙减少,侧向刚度降低,在地震作用时有可能将变形集中在框支层,框支层是使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

对于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为避免框支层成为薄弱层或软弱层,新规范规定:框支层的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上一层非框支层侧向刚度的50%(转换层在1、2层时)或60%(转换层在2层以上时)。

应该说规范的要求并不过分,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这种对抗震极为不利的结构形式。

设计时,应在方案阶段多与建筑师协调,尽量设置合理的结构布局。

新规范取消了旧规范对框支层落地剪力墙数量的规定,从设计上讲比原规范抽象但却更加合理,所以我建议:在平面布置时可以借用原规范的数量控制作为直观的手段,然后进行量化计算。

3.2.2 框支墙落地的间距不宜过大框支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主要由落地剪力墙承担,作用在紧邻框支层的上一层非落地剪力墙的水平力亦通过框支层楼板传到落地墙,为保证楼板有足够大的平面内刚度(传递水平力),10年新规范仍沿用03年的规定:落地墙的最大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b和24米;框支柱与落地剪力墙的距离,1~2层框支层时不宜大于12米,3层及3层以上框支层时不宜大于10米。

另外,新旧规范均对框支层楼板提出了具体的特殊规定(如不应错层布置等),设计此类结构体系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3.2.3 部分落地墙部分落地墙宜设计成筒体,以增加抗扭刚度和抗侧刚度。

此条在实践中似较难做到,但须与建筑专业很好协调的话,相信一定会有很明显的效果。

3.3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布置要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实际工程中运用最多(对高层而言)。

布置要点是:位置和数量,抗震墙的数量以满足刚度即满足层间位移限值为宜,位置相对灵活,但应符合规范相关的具体规定。

3.3.1 沿房屋高度,抗震墙宜连续布置,宜全长贯通,避免切断,且洞口宜上下对齐,避免墙肢长度的突变。

对外墙而言较容易作到,这与上述的“八字方针”相统一,内墙有时相对较困难。

3.3.2 不宜开大洞口,避免削弱抗震墙的刚度。

虽然取消了旧规范对洞口面积的限值的规定,但在实际中对此条规定较难掌握,由此引起的争执亦屡见不鲜。

3.3.3 洞边距柱端(指距柱内侧)不小于300㎜,以保证柱作为边缘构件的作用和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

3.3.4 双向抗侧力的结构形式。

且纵横墙宜相连,使彼此成为有翼缘的剪力墙,不但可以增加刚度,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塑性变形的能力。

3.3.5 对于较长的房屋,不宜在房屋的端部设剪力墙,以避免温度应力对剪力墙的不利影响。

3.3.6 对于一、二级抗震墙,其连梁的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高度不小于400㎜。

连梁有较大的刚度,可保证墙体的整体性能良好并能增大耗能能力。

3.3.7 柱中线与梁、墙中线不宜大于柱宽的1/4,以减少地震作用对柱的扭转效应。

否则应通过加水平腋的方法或者加强柱内配箍率等方法加以弥补。

4 抗震墙及连梁的截面尺寸的有关规定新老规范基本相似,但具体数值并不相同。

主要包括:截面尺寸、最大剪压比、最小墙体厚度等。

4.1 最大剪压比限值对剪跨比大于2.5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应大于0.2 ;剪跨比不大于2.5的剪力墙和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大于0.15。

原因是:剪跨比小的墙和跨高比小的连梁其剪切变形较大,甚至以剪切变形为主,故对剪压比的要求应更严格一些。

实验表明:剪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将过早出现斜向裂缝,增加水平筋和箍筋的方法没有作用,在箍筋水平筋未屈服前混凝土即已在剪压的共同作用下破碎。

合理的方法是:加大混凝土强度等级,加厚墙梁或加长墙的长度,但不宜加高梁的高度。

在计算墙肢的剪跨比时弯矩和剪力均取地震作用下的效应组合的计算值,当楼层上下端计算弯矩不同时,取较大值。

4.2 抗震墙的最小厚度4.2.1框架-剪力墙结构:a)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b)其他部位不小于160㎜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墙的周边宜设置梁或暗梁与端柱组成边框。

4.2.2其他结构:a)底部加强区:一、二级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小于160mm且不小于层高或无肢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1/16。

b)一般部位:一、二级不应小于160㎜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1/20。

4.2.3 10版高规还规定,一字型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20mm,其他部位不小于180mm。

10年版新规范对三级抗震墙也并入二级抗震墙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的要求,只是最低构造要求比二级抗震墙略小。

4.2.4 值得注意的是,10年版的高层规范与上述抗震规范的要求有所不同。

高规均要求进行墙体稳定性验算,而没有对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比例要求。

对于构造边缘构件的截面范围,高规也比抗规要大,抗规要求在加强部位与一般部位间要设置边缘构件的过渡区。

另外,高规和抗规均明确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为从地下室顶面算起的墙高的1/10;高度不大于24米的,可取底部一层;高层至少取底部两层。

这些对于设计多层和高层时应分别按相应规范从严取值。

5 墙内水平及竖向钢筋的作用5.1 墙的水平分布筋起抗剪作用,以防止墙体在斜裂缝出现后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同时起到抵抗温度应力防止砼出现裂缝的作用。

设计中当建筑物较高较长或框剪结构时配筋宜适当增加,特别在连梁部位或温度、刚度变化等敏感部位宜适当增加。

5.2 墙的竖向钢筋主要起抗弯作用。

在一些多层、低高层剪力墙中电算结果多为构造配筋;但配筋时所取的配筋率有人往往扣除了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中的钢筋,笔者认为竖向最小配筋率应该包括边缘构件中的钢筋,墙肢的竖向配筋原则也应该尽量将钢筋布置在墙端部边缘区并保证钢筋间距小于等于300mm,也应该注意防止竖筋过多使墙的抗弯强度大于抗剪强度,对抗震不利。

6 结论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抗震性能良好,是高层设计中常用的结构形式。

抗震墙与框架合理布置,形成框框架-抗震墙结构形式以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形式,更能发挥布局灵活的特点。

设计中应做到:强化概念设计,明确“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以及“对称、均匀、周边、连续”的方针;熟悉规范中相应计算、构造措施及其原理。

这样才能发挥抗震墙结构的优势,做出结构合理且经济效益良好的优秀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