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并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3、货币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分为金属货币制度与信用货币制度。

4、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5、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6、平行本位制: 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不加限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7、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小的货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货币给驱逐出去,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8、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汇兑平价体系、固定汇率、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并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

9、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体系。

第二章
1、信用: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的借贷行为。

2、利息: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使用贷款的代价。

利息的作用:①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建设;
②有利于促进企业节约资金;
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
⑤有利于银行本身企业化经营与金融事业的发展。

3、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4、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5、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6、可贷资金理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7、期限结构理论: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来表示。

第三章
1、存款型金融机构:存款型金融机构是指通过吸收各种存款而获得可利用资金,并将之贷给需要资金的各经济主体及投资于证券等以获取收益的金融机构。

2、契约型金融机构:指与投资者签订契约,并根据契约进行风险和利润分配的金融机构。

3、投资型金融机构:是在直接金融领域内为投资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或直接参与投资活动的金融机构。

第四章
1、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在金融市场向盈余单位或资金供给者出售有价证券,直接向后者进行融资的方式。

2、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获得英语单位或资金供应者多余资金的融资方式。

3、一级市场:是指新证券发行的市场。

亦称“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

4、二级市场:是指已发行的证券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买卖形成的市场。

亦称“次级市场”或“流通市场”。

5、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内(包括一年)的资金交易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

6、同业拆借:是指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的、临时性的资金调剂。

7、CDS(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一种由商业银行发行的有固定面额可转让流通的存款凭证。

8、回购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9、资本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金融市场。

10、金融衍生产品:是指其价值派生于其基础金融资产价格及价格指数的一种金融合约。

11、金融期货:是指协议双方统一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条件买卖一定标准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协议。

12、金融期权:是一种赋予合约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约定价格购买或出价购买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权利的合约。

第五章
1、信用中介:即商业银行一方面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另一方面以放贷的方式将资金借出。

2、支付中介: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技术性业务,成为社会的总会计、总出纳。

3、信用创造:商业银行发挥杠杆效应创造存款货币,从而扩张市场信用的能力。

4、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5、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不引起资产负债表的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或有债权或有债务类表外业务。

6、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管理失误而产生的风险。

7、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升降对银行利息收支差额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六章
1、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最低比率。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2、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突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技术、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管理以及机构等方面进行的变革的行为。

P219
3、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是指权益资本和公开储备。

具体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公开储备(税后利润提取)。

P205
4、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具体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准备、普通准备金/普通贷款损失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次级长期债务。

P205
第八章
1、最后贷款人:即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

P257
2、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是一家私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P258
3、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银行券)的发行权。

P269
4、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一般不直接与工商企业发生业务来往,而主要是以各种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集中他们的准备金,向他们提供信用和提供清算服务,充当他们的最后贷款人等。

P272
5、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
服务与国家。

P271
6、票据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其对工商企业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融通资金的行为。

第九章
1、货币需求:是指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P299
2、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货币数量,是货币静止状态的概念。

p304
3、货币流量:是指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支出或流动的数量。

P304
4、交易动机:是指个人生活上或厂商业务上为应付日常的交易支出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P314
5、预防动机: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突然发证的意外支出。

或者捕捉一些突然出现的有利时机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P314
6、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或顶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P315
第十章
1、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和银行外的货币,以及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P340
2、货币供给:
3、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m(货币乘数)=M(货币供给量)/B(基础货币)p354
4、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中央银行按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P356
5、超额存款准备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

p357
6、现金漏损:是指客户从银行提取现金,从而使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的现象。

P358
7、原始存款:来源于中央银行通过购买证券、外汇和黄金以及贴现贷款等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

P345
8、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基础上,通过发放贷款和办理贴现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贷款。

P345
9、存款货币:是指以银行存款为表现形式的货币。

P345
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由于货币的数量过度投放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认为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拉开“膨胀性缺口”,造成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即以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4、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第十二章
1、货币政策: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等政府部门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有影响货币数量的对策。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过程中首先必须达到的过程性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