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C
1、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3、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一种国际信贷方式,它是一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等产品的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对出口产品给予利息补贴、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及信贷担保,鼓励本国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的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的困难,或满足国外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货款需要的一种国际信贷方式
G
1、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

2、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间转移,或者说,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作单向、双向或多向流动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而将货币投放出去,否则反之。

4、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根据资本的使用或交易期限的不同,可以将国际资本流动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H
1、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2、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对称。

是指以一年以内的票据和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3、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若以Md表示货币需求量,以Ms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则可表示为:Md=Ms
4、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5、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6、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7、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批购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I
J
1、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2、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3、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4、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5、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6、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7、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8、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9、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金融压制。

10、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11、经济金融化: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12、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的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是指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L
1、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的比率。

P
1、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2、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Q
1、企业信用: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
X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Y
1、银行信用:信用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
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2、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的总称,主要包括期货、期权和互换及其组合。

通常以双边合约的形式出现,其价值取决或衍生于原生金融工具。

合约规定了持有人的权利或义务,并据此进行交易,可发挥套期保值的作用。

3、银团贷款:银团贷款是指由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基于相同贷款条件,依据同一贷款协议,按约定时间和比例,通过代理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本外币贷款或授信业务。

Z
1、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2、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3、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对称。

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长期资金交易的市场。

4、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有价证券的行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价证券的收益;二是当时的市场利率。

5、中间业务:指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最常见的是传统的汇兑、信用证、代收、代客买卖等业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