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而且在身体上,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在当今社会多元化观念冲击下,青少年的思想,心理日益复杂,负面影响越来越多。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
每一位任课教师应根据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生自身的资源,达到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使全体学生受惠。
1.在教学中,师生应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实施愉快教育。
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学习,会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愉快的情绪,思维就变得迅速敏捷,加速知识的吸收,如果能及时肯定和鼓励,便会有一种成就感使他们从成功中品味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学生在这样环境下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态。
2.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形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许多学生存在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有组长负责,上课时通过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
而且通过小组内互教互学,培养学生宽容友爱之心。
在合作学习中能过学会沟通,学会互享、学会欣赏,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使学生心理的得到满足,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校教育活动课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
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天地,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
同时注意学生情感和体验的过程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注重指导学生、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开朗,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
三、教师应当是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力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1.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基础。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责难学生,若发现学生不当言行,或违纪行为,不可以在公开场合进行直截了当的说教,而应在私下与该学生促膝谈心。
让学生敞开心扉,接受意见。
另外,不要把学生的失误当做控制学生的把柄,而应从关心角度出发,使其心悦诚服,主动承担责任,克服缺点。
2.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班级,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班主任要每日每时把握着学生的思想脉搏,也同样经常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以班主任为主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使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成为一种“三合一”的教育。
班主任还要善于通过引导全体学生,以形成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来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倡导良好的班级风气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因为良好的班级体建设,能美化集体生活,能振奋全体学生,能使集体像熔炉一样,对全班每个学生起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与班级活动,学生能在丰富多彩愉悦舒心的时间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
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绝对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就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借助于各学科的协调配合和教学过程中的全面渗透。
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收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