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019年黄河宜川段采砂规划2014年9月前言宜川县地处陕西省延安市东南部,位于北纬35°42′39″至36°23′39″,东经109°41′36″至110°32′44″。
东隔黄河与山西吉县、乡宁相望,西与富县、洛川接壤、南与黄龙、韩城为邻;北与延长、宝塔区毗连。
全县国土总面积2938.5平方公里,辖6镇3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202个行政村,总人口11.8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9.4万人,农业劳动力 4.71万人。
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 207800万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1657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496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965万元;全县财政收入1312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05万元;中央税收4431万元:非税收收入507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67元。
县境内地势由西向东缓倾,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簸箕状地形。
地貌演变过程以流水侵蚀为主,形成构造侵蚀型地貌类型。
黄河沿岸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沟谷区,两岸地形较陡,基岩峭壁矗立,丘陵顶坡光秃裸露。
河流有由汾川河、仕望河、鹿川河、白水川河、如意川河和猴儿川河六条主要河流,属黄河一级支流,平行排列,由西向东注入黄河。
黄河宜川段采砂产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采砂方式主要以黄河发洪水淤积岸边沙为主,根据建筑市场需要该方式采砂一直延续到1980年前后,80年代中期因周边建筑市场对砂石需要,黄河宜川段河滩地有人开始以承包方式和沿岸村组签订协议进行开挖;依据政策我县矿产办、防汛办同时征收砂石资源费,防汛办主要在黄河设点收费,矿产办办证收费,造成管理混乱,砂石资源费流失;上世纪末,经济发展需要砂石量进一步扩大,原来采砂方式不能满足宜川县和周边县建筑市场需要,采砂方式变为采用抽水取沙方式进行。
县政府针对当时情况于2003年成立了宜川县河道站,按照2006年县政府要求对黄河宜川段采砂进行整顿,并对具备采砂条件的四个采砂场采砂权拍卖,拍卖期限为三年,同时关闭违法采沙场一处;2012年旅游环境整治,县政府要求关闭原来景区内二个采砂场,至始黄河宜川段采砂开始有序管理。
黄河宜川段采砂从无序到有序,依据相关法律、政策及我县目前实际用砂量情况和周边需要,本次规划按照2014年为基准年,主要针对2014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1日年进行采砂规划。
采砂规划共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采砂区划分为四个采砂区,八个采砂点,计划年开采量40-60万m3;第二部分设禁采区一处;第三部分设保留区一处。
目录一、河道概况 (1)二、河道演变分析 (1)1.地形地貌 (1)2.河道演变情况与现状河势 (2)三、黄河宜川段砂石分布现状 (2)1.河床质地及组成 (2)2.砂源及开采条件初步分析 (2)3.砂石资源需要分析 (2)四、采砂规划的必要性 (3)1.黄河宜川县段现状 (3)2.编制依据 (4)3.编制规划必要性 (4)五、采砂规划 (5)1.规划的原则 (5)2.规划的指导思想 (6)3.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期 (6)六、采砂分区规划 (6)1.禁采区的规划 (6)2.可采区规划 (7)3.规划保留区规划 (9)七、采砂影响分析 (9)1.采砂对河道行洪和输水的影响 (9)2.采砂对河势及工程的影响 (10)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4.其他影响 (10)八、防止和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及措施 (10)九、规划实施与管理 (11)1.管理机构 (11)2.管理制度 (11)3.制定河道采砂审批许可制度 (12)4.现场管理要求 (13)十、结论和建议 (13)2014年-2019年黄河宜川段采砂规划一、河道概况宜川县入黄河一级支流六条云岩河、仕望河、鹿儿川河、白水川河、如意川河、猴儿川河。
黄河宜川段呈北至南流,以黄河水面中为界,右岸为宜川县对面有山西省吉县、乡宁县。
黄河该段地形呈北高南低,黄河沿岸为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区;北自延川冯家洼流入宜川境内(泥儿村),经壶口、圪针滩、哈蟆滩、舌头岭,南至集义镇流湾头(舌头岭),出宜川县境,在宜川流程约166公里,与县东界相始终,河岸均宽约800米,水面均宽约600米,平均比降2%。
根据宜川县志洪水期最大流量为10000m3/s 以上,多年平均流量为70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kg/m3,最大年输沙量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砂量920kg/m3(1977年)。
二、河道演变分析1.地形地貌宜川县境内地势由西向东缓倾,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簸箕状地形。
地貌演变过程以流水侵蚀为主,形成构造侵蚀型地貌类型。
黄河沿岸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沟谷区,两岸地形较陡,基岩峭壁矗立,丘陵顶坡光秃裸露。
河道由汾川河、仕望河、鹿川河、白水河、如意川河和猴川河六条主要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平行排列,由西向东注入黄河,黄河在该段由北宜川县境向南流入韩城市。
2.河道演变情况与现状河势黄河宜川县段河道系自然形成的岩石沟谷,地势缓、河道宽、河床及堤岸经过长期水流侵蚀,河床冲刷变化趋缓,能保证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
三、黄河宜川段砂石分布现状1.河床质地及组成黄河宜川段位于黄河晋陕峡谷地带,长久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两岸形成较稳定的岩石U型河床,因床底地势起伏和水的含砂量大,在其底部有不同程度的泥砂和卵石的沉积。
2.砂源及开采条件初步分析砂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床底和河岸边,在河势较缓的河段,砂层深2—3米,起伏较大的河段砂层深2米以上。
颗粒组成2—0、05mm,平均颗粒0、48mm;初步分析河砂的开采条件,岸坡由岩性组成。
在河势较缓规划,河砂沉积量较大的有稳定的砂源六个;在床底起伏较大的有沉砂的区域规划三个。
上述九个采砂区经分析能够满足现规划的开采量。
3.砂石资源需要分析2009年至2014年以来建筑楼房、水利、交通、等工程,我县以每年3万平方米的面积递增,建筑需要砂石量每年10-11万立方米。
根据我县拉送车辆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宜川县和周围县区建筑每年需要黄河沙50-80万m3。
四、采砂规划的必要性1.黄河宜川县段现状该河道位于宜川以东48公里处,黄河右岸由雷多河口至猴川河口,自北而南,倚境流长166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2938、5平方公里,系陕西与山西的界河。
县境内流入黄河的一级支流主要有仕望河、汾川河、鹿川河、白水川河、如意川河、猴儿川河等。
流域内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该河段因大范围、长时间地壳构造运动和流水侵蚀、风化作用形成U峡谷。
岸边切入基岩变化强度低、幅度小,河床稳定。
瀑布以下河槽宽约400米左右,为石质河床较平整,淤积变化不大。
但有宽约50多米,深约20多米,长约4公里的龙槽,其水流较急。
高水时龙槽被洪水填满,瀑布上下流水面曲残变化基本趋于一致,河段较为顺直,比降较大。
两岸均为石质岩岸、略有杂草,形状较整齐。
根据宜川县志洪水期最大流量为10000m3/s以上,多年平均流量为70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kg/m3,最大年输沙量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砂量920kg/m3(1977年)。
黄河宜川段涉河就是项目主要有以下:A:有309国道,吉县—宜川黄河大桥一座;B:正在新建青兰高速公路大桥一座,2010年开始建设,通过省水利厅审查,2013年10月正式通车。
C:观瀑房宾馆一座,防洪标准100年一遇。
2.编制依据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陕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
其他依据:依据水利部《河道采砂规划编制规程》、陕水河库发[2013]28号文件、2006年第6号《宜川县人民政府专项问题会议纪要》、2012年《宜川县第八次常委会会议纪要》。
3.编制规划必要性(1)采砂与旅游环境国土资源部2002年批准黄河壶口瀑布为“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
近年来因其独特风景,吸引全国和世界各地游客,2013年来壶口瀑布旅游87万人,随着旅游人数增加,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县主要经济产业。
黄河采砂在宜川县形成很久,规模不断扩展。
根据2012年11月6号《宜川县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纪要》精神和要求,对在壶口瀑布景区采砂进行规划,从北高树梁沟口高架桥下至南黄河大桥划为禁采区,全程长5、76km,保留孟门山、古渡口、四公里等几处采砂场。
近年来因为我县和周围县区建筑业发展,对沙石需求扩大,采砂量巨增造成景区环境破坏,为保护宜川县旅游产业,现将逐步关停景区内采砂场势在必然。
(2)关停采砂后的问题近年来宜川县和周围县区建筑需要黄河沙50-80万m3,其中:我县公益性建筑用沙10-11万m3,使用山西省吉县沙价价格估计因为我县停止采砂每立方将增加20元;我县政府每年仅因为公益性建筑单项投资将增加投入200-300万元。
使用西安灞桥沙每立方将增加115元;使用延川延水关口沙每立方将增加50元;如果使用这两处沙投资将更大。
五、采砂规划1.规划的原则(1)规划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
(2)河道采砂规划要服从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与其它各项专业规划相协调。
(3)采砂规划应保持河势稳定,行洪安全,河道工程及涉河建设项目安全,满足供水和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4)规划要按照《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至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
(5)规划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反映河道形态,河道砂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真实状况,使规划真正具有操作性、指导性、为依法、科学管理河道采砂提供依据。
(6)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按照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砂石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综合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及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尊重河道演变及河势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对河道采砂的科学规划,对采砂总量的合理控制,对规划实施的有效监管,保障河道防洪安全、河势稳定、供水安全及各类工程设施安全,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实现河道砂石资源的依法管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期本次规划以2014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5年,规划水平年为2019年9月31日,规划范围为河道的管理范围,河道的规划长度参照河道的砂石资源分布、开采现状、河道沿途地理环境等因素分析研究后具体确定。
六、采砂分区规划1.禁采区的规划(1)禁采区的规划原则:a.防洪工程及重要设施安全原则。
b.满足河势稳定的原则。
c.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