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民居建筑
祠堂是家族的象征,是族人供奉祭
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进行宗族管 理、聚集议事、解决纠纷、规范礼 制及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地方。闽 北宗族聚族而居,非常重视祠堂的修 建和保护,几乎每个姓氏都建有本族 祠堂,各支系建屋的
桥。闽北是我国廊桥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因应闽北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而 建的这些古廊桥,是闽北先民以勤劳和智慧 与自然抗争的产物。廊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蕴含着多彩的民俗风情,除了基本的 交通功能外,廊桥还是人们避雨纳凉、迎别 歇脚之处,交流信息、易货换物之所。
建瓯腾云桥
政和赤溪桥
松溪花桥
闽北最长古廊桥— 文昌桥
砖雕:民居中的砖雕主要用在大型住宅或 家祠入口的分隔庭院空间的檐壁上面,成组 的镌刻着回纹、卷草、鸟兽、花卉或镌刻雀 替、垂花。有的还用磨砖拼成斗拱、镂花砖 窗和各种线脚。 石雕:主要是柱础、门础、门当抱鼓石, 摆设与厅堂上的石雕小品古鼓,构筑天井情 趣的石水缸、石花架、墙角的石条等。 木雕:木雕工艺也广泛应用于祠堂、庙宇、 民居中。在闽北传统民居中,勾心斗角、雕 梁画栋、藻井雀替随处可见。
一、古村落 二、传统民居
三、家族祠堂
四、廊桥 五、闽北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闽北多山多水,如群星般散落的山间盆地和 河间谷地,尤其适合中、小型聚落的形成和 发展。闽北地区的网格水系以及串珠状大小 盆地等基本地理特征,对古村落的形成产生 了至关重要的影 响。由于平原面积的狭小及 山间大小盆地的发育,使闽北的古村落呈现 小聚落、大分布的格局。
返回
闽北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
石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 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 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 应俱全。闽北民居平面多为“天井式” 布局,内木构承重和外砖、生土墙体结 合。山区的居民多为两层的“高脚厝” 杆栏式建筑,达官贵人则盖”三进九栋 “式的青砖大瓦房。